本报记者张欣刘怀英
18日,汽车沿着山路向上盘旋许久,我们才到达罗小青工作的地方——旺苍县三江镇。
一下车,养猪场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你们是不是闻不习惯这个味道?”罗小青迎上来问我们,“不怕你们笑话,我现在闻不到这个味道才会不习惯。”
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笑容满面的中年女子,就是已经名满山乡的“养猪土专家”罗小青。去年,她的养猪场出栏生猪4000多头,实现产值800余万元,还带领400余户贫困户脱了贫、致了富。
谁能想到,2007年,就因为养猪,她一度成为大家调侃的对象。
正值花样年华,徒手挑起重担
“因为我从来没养过猪,”罗小青说,“当时也没有女人养猪,大家都不相信我能做好。”
“之所以这么坚持,是因为我很早就决定从事生猪养殖了,”罗小青回忆着,“在成都打工的时候看《致富经》,就萌生了这个想法。”
1993年父亲去世后,为了让上大学的姐姐和上初中的弟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罗小青放弃学业外出务工,和哥哥一起撑起了这个家。
当时正好遇上成都一家针织厂来招工,罗小青很顺利就通过了考试。要知道,当年普济镇30余人报名,最终只招了2人。
1997年回乡结婚后,罗小青的信念越来越坚定,开超市,办煤厂、石料厂,就这样,她终于攒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万元。
2007年,她终于如愿,用这些钱买了10头母猪,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养猪事业,冷言冷语也随之而来。
旁人的质疑罗小青还能应对,但是曾经的公公婆婆的极力反对,让她心里非常难过。
迎着冷遇不解,独自闯过风雨
“当时还在做副食生意,大概在2010年之前,没有一天在早上四点半之后起床。”罗小青说着。
四点半起来煮猪食,五点出门割猪草,六点就要开门做生意,休息的房间和猪圈只有一墙之隔,她就这样坚持了三年。
2008年冬,罗小青每天背着小猪去市场上卖,前前后后卖出46头小猪,挣了9600余元。尝到甜头的她,在三江镇一口气修了12个猪圈,用的是地震震垮的砖。
开始,周围的人都会过来搭把手,当时的公公婆婆看不过去,硬是将来帮忙的人赶走了。前夫也认为罗小青所做的事没有“钱”景,最终提出了离婚。对此,罗小青选择默默接受。
第二年,罗小青到剑阁县下寺镇修起了猪圈。
“当时公路旁边就是悬崖,从猪场到漫水桥大概有4公里,下雨的时候悬崖还会掉石头。”罗小青感慨着,“我从来没走过那样的路,两个孩子还非要跟着我,我只能左手拉一个,右手拉一个,咬着牙往前走。”
2010年冬,在下寺存栏700余头猪,由于养的品种容易得喘气病,多的时候,一晚上能死十几头,怕人笑话的她,只好趁着天黑把猪背出去埋了。
这件事让她后怕了许久,索性一次性购买了80头新品种的小猪。
“后来我不放心,干脆搭起一张沙滩椅,在猪圈的产房里睡觉,夜里两点还要起来检查一遍。”罗小青笑道,“你别觉得辛苦,我这条件算好的了,我在电视上还看到过在猪圈打地铺的。”
拒绝成为独富,努力反哺家乡
2014年,养猪成效日渐显著的罗小青成立了旺苍县三江镇天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400余户。
没有技术,她就自学,到处拜师求知。她带头采用“良舍、良种、良医、良饲、良法”理念,把母猪、仔猪、肉猪分栏饲养,就新技术推广这一方面,为养猪户增创盈利近百万元。
没有入社的农户自己散养,拿饲料、药品都享受与合作社一样的低价。十年来,累计为养猪户义诊3000多次,直接挽回损失200余万元。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分享价格高的销售渠道给他们。”罗小青说。
“我养了18头母猪,一年饲料钱就能节约一大笔呢!”三江镇后坝村村民李伟说。
去年,三江镇盐井村村民李俊想卖出20头肥猪。“通过他们合作社,每头猪的价格比我自己打听的高75块钱,还不用我自己运输,大车直接就拉走了。”李俊告诉记者。
对于贫困户,合作社赠送一只“年猪”,对于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合作社还赠送一只小母猪。
在罗小青的带领下,合作社带领农户实现年出栏生猪12000头,还帮助社员以养哺农,栽植核桃树6000多亩,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
她的养殖厂还为26户贫困户提供了务工机会,人均务工年收入达3万余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俊特约通讯员陈绍海)5月4日,笔者从旺苍县旅游局获悉,“五一”假日期间,该县生态旅游火爆,乡村旅游凸显,全域旅游呈现美...
旺苍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旺苍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