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怀英
4月18日,市委宣传部向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发出向他学习的通知,要求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弘扬他忠诚理想、爱岗敬业、敢于担当的精神。
他从事新闻工作24年,长年坚守夜班工作。在“5·12”地震后,他不顾双侧股骨头坏死治疗未愈的危险,拄着双拐坚守在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岗位上,带头完成了“重走红军路”“灾后重建连连看”大型采访报道。2015年11月,他被确诊为口腔癌后,还不忘新闻和理论评论创作……
他,就是广元日报社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付尹。
总是受命于单位的“为难”之中,是同事眼中的“能干人”
“建立夜编部时,没人愿去,领导把这苦差事命令性地交给了我,一干就是10年,还送我一莫大荣誉:行使总编的权力。”6月27日,在采访付尹时,他调侃道。
1995年报纸由四川日报社代印改为旺苍县印刷厂印刷,当时印刷机是老式的“卧式飞打”平版印刷机,电脑用的是286,排版软件用的是NBM系统,动一个字,改一条线,往往要花上大半个小时。付尹常常通宵蹲在厂里,直到印出第一张报纸。10年的夜班工作,他的头发也从乌黑熬成了花白。
2004年,创办了《教育周刊》,因为发行的原因,领导又把目光盯向了他,每周下乡卖报纸成为他的必修课,全市300余个乡镇的所有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报纸的评论一直是个弱项,领导也无可奈何,作为总编室主任的他,要完成上面安排的任务,只好自己主动承担下来,从2005年起,一写就是11年,一人几乎承担了社论和本报评论员的写作,平均每年在一百篇左右;至今,还承担着廉政周刊、党建周刊、扶贫攻坚半月刊的编采管理工作;
他的正式职务是理论评论部主任,但还兼着报社总编室、外宣中心负责人的职务,除了完成评论任务,还要完成报纸宣传的统筹、版面协调、重大策划、编采日常管理等工作。在对外宣传上,除了自己写,还组织编辑记者写,所提供的稿件,不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推出,他还通过写时评的方式,创新了对外宣传的内容……
一个又一个难关就这样被攻克,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他把党性挺在前面,把奉献写进新闻工作的每一个标点符号。
身体历经两次重创却愈战愈勇,为了新闻他真的“不要命”
2007年12月,他双侧股骨头坏死,医生建议做髋关节置换手术,他不愿意在病床上躺几个月,选择了保守治疗。本该在家休养,但他在家待不住,拄着双拐完成了灾后重建、重走红军路、精彩援建连连看、美丽乡镇等大型宣传报道任务……
2015年11月,他被确诊为口腔癌后,还不忘新闻和理论评论创作。今年春节一过,他就开始边治疗边上班,写了《铲除穷根方为本》等4篇新年展望的评论员文章后,到6月底,又写了论经济建设“三大主战场”等28篇评论,还多次深入基层采访,其中有三篇基层新闻在农民日报发表,并抓紧完成已批的社科课题,还完成了新课题《广元十古在全国古游中的价值与地位》研究提纲……
面对亲人、同事、领导叮嘱的多休息,付尹嘴上答应,心理却是这样想的:生命固然重要,但离开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癌症号称不治之症,只有正确面对,因此他告诫自己:“坐着等死,不如做着快乐着去死”
于是,他坚持上午在家写作,下午到办公室工作……
新闻在基层,在路上,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走基层中。他策划了“寻找新乡贤”采访报道,目前已经推出了3篇。到旺苍五权镇开红村寻找“洋乡贤”,随行的两名记者感慨:走不过付老师。他还策划了“脱贫攻坚去穷根”、“长征路上看传承”等系列宣传策划,他还冒着烈日,写回了反映广元供给侧改革的长篇通讯《40亿产业链浴火重生记》……哪里有新闻他就去哪里,他就是这样忙碌着。
他感觉生命有限而时间过得太快,觉得事情总是做不完。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写出更好的新闻去争取国家新闻奖。
在身体的不断残缺中演绎生命的精彩,这就是付尹的真实写照。
新闻推荐
■向飞旺苍县万家乡中心小学校笔者儿时就怀揣当一名优秀小学教师的梦想,通过艰辛努力,大学生活刚刚结束时,笔者实现了自己当教师的梦想,记得十六年前那个金色的秋天,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一所边远的乡...
旺苍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旺苍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