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崔华忠
“1万亩的油牡丹马上就要栽种,山泉水厂下个月就投产了。再过一段时间,我们村的变化更大。”7月24日,青川县马鹿镇陇溪村村民何思寨忙着平整山泉水生产厂房场地,炙热的阳光下,他忙得一头汗水,脸上却始终带着笑容。
前几年,何思寨一家始终在贫困的泥潭中挣扎。而今,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引进,一项项产业的发展,他光是家门口务工,每年就能收入2万元以上,还有土地流转收入、家庭养殖产业。以前一直念着脱贫的他,如今的眼光看得更长远。
这一切的改变,缘于马鹿镇对于强化造血功能、推动长远脱贫的考虑。
马鹿镇在外务工群众多,支柱产业少,空壳村现象突出,缺乏持续发展动能,如何实现既当前脱贫、又长远致富?今年春节,马鹿举行乡贤座谈会,镇领导担任推销员,不遗余力地推介资源、环境、政策优势,吸引在外打拼的本土人才回乡创业。正是在这次会上,鲜丽蓉和丈夫萌生了在马鹿种植油牡丹、修建山泉水厂的想法。随后,他们成立青川县燕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修厂房、建园区、购设备,近7000万元资金在马鹿镇很快落地。肉牛规模养殖项目迅速投产,300亩蔬菜种植、乡村旅游打造等项目达成意向。
抓住这难得契机,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马鹿推行“政府+金融机构+专合组织+农户(贫困户)”的“四位一体”利益链接机制,镇村与企业深度合作,建成利益共同体。陇溪村成立专业合作社,拿出1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收益最大化,村集体年收益保底2.6万元。而随着工厂和园区的全面投产,企业在当地群众中将至少招收固定工人30人、农业管护人员400人。仅此一项,贫困群众每年将人均增收3500元。
着眼于长远谋划、多条腿走路,该镇坚持全域布局、因村制宜,变传统农业为特色农业,变农业粗放经济为集约经济,实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业。衡柏的豇豆,方石的肉牛和土鸡养殖,场镇的羊肚菌和中药材,跃进的茶叶,菜溪的核桃……得益这种长远谋划和全面布局,在该镇,村村都有持续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群众的收入来源更多更广、更持久。
在发展项目和产业的基础上,该镇按照“沿线有文化走廊、居民点有文化中心、家庭户有文化庭院”的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打造具有乡土韵味、地方特色的文化场所,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强化脱贫内生动力。衡柏村前些年各类问题突出,信访不断,在浓厚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中,社风民风逐步趋好,如今,这个村已成为村美人富的和谐村。“村脱贫,项目来,修路修桥建厂房;户脱贫,干部帮,修房建院又兴业。”村民王正军将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写成“脱贫攻坚三字经”,被群众在劳作之余传唱。
马鹿镇党委书记唐艳告诉记者,从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推进,让脱贫血液源源流淌。该镇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仅以贫困村陇溪村为例,两年间,该村人均收入增长2100余元,今年就将摘掉贫困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马鸿燕记者田志林)7月7日,青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国辉一行到沙州镇、木鱼镇检查应急处突抢险队伍建设、预案编制、物质储备等工作。张国辉在督导时说,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应急抢...
青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17 地方网 版权所有 邮箱:ttykfjmgxr@gmail.com 晋ICP备202200425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