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玲本报记者常力文
穿行在冬日的青川桥楼,间或就会看见一棵棵挂满“红灯笼”的柿树,鲜艳而喜庆。
“以前就卖点鲜果,村民自己加工的柿饼,质量没保障也卖不到啥子钱。”苏阳村村主任杜天武说,在县法院的指导下,村里成立了柿柿如意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企业开办柿饼加工厂,村民们的柿子再也不愁销路了。
桥楼乡是青川县法院联系帮扶乡。近年来,青川县法院干警与桥楼乡贫困群众结亲连心,因地制宜谋划产业,精准施策夯实根基,协助乡党委政府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破解增收难因地制宜谋产业
新龙、苏阳是桥楼乡的两个省定贫困村,分别计划今明两年脱贫摘帽。两村相邻,都是山高路陡,经济结构单一,村民基本靠土地收入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积累。
“首要的就是破解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难的问题。”桥楼乡党委书记马友全说,帮扶工作队与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谋划产业,贫困户产业发展喜人,集体经济增收举措加快推进,新龙、苏阳两村完全可以实现如期脱贫摘帽。
新龙村贫困户李胜荣家房后的草坪上,纵横有致地排列着多箱蜂巢。“能有现在这样的规模,帮扶干部可帮了大忙。”靠着中蜂养殖,李胜荣家不但顺利脱了贫,还带领邻居发展中蜂养殖。月,李胜荣被评为全市百佳脱贫示范户之一。
青川法院四个党支部与桥楼乡四个村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名干警结对帮扶户贫困户。干警们不但捐款捐物,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还送法上门开展法律宣传、讲党课,充分调动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不等不靠的良好风气。
在县法院派驻的第一书记毛含义带领下,苏阳村建立起柿柿如意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村里多株柿树加强管护,近两年又新栽植余株柿树,今年全村收获柿子超过万斤。同时,苏阳村还成功申请了腾讯公益平台“为村项目”,“互联网+农户”开展定制农业,把村民家的绿色生态农产品送上了城市家庭的餐桌。
“黄豆、核桃、菜油、腊肉……啥都可以卖。别人吃得放心,我们也得了实惠。”通过定制生产,贫困村民吴文怀今年卖了斤黄豆,每斤4元;菜油斤,每斤元,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格高近%。
斩断穷根根夯实根基奔小康
青川青野葛业有限公司,是桥楼乡的返乡创业项目,一期项目主投葛根茶生产。项目建成后,不但可提供就业岗位-人,还吸收了几十户贫困户小额信贷入股,享受保底分红。
为促进桥楼乡持续发展,青川法院院长李松林带领帮扶工作队,利用桥楼乡紧靠金唐旅游环线的优势,协助乡党委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桥楼乡农业园区、返乡青年创业园区、移民安置小区以及水库库区等的建设。
走进兴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地余亩的水产养殖区里,不乏中华鲟、金鳟、虹鳟等名贵鱼种。“我们计划建成集吃、住、玩、钓于一体的水产特色休闲观光园区,成为金唐旅游线上的又一亮点。”合作社负责人李义雄满怀信心地说。
今年5月开始,前往青溪古镇和唐家河的游客在桥楼乡河西村道路旁惊喜地发现,一个规范的生态农产品销售点悄然成型,游客们在这里买到的农产品绝对原滋原味、绿色生态。青川法院投入5万元资金,在金唐旅游线桥楼段兴建起农产品销售点,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农产品销售场所。旅游旺季,每天在此设摊摆点的村民高达三四十人,营业额超万元。
月日,李松林又一次带队来到桥楼乡,走村入户了解贫困群众家庭情况,详细察看农户房屋庭院建设、产业项目发展、今年详细收入等切实利益问题,询问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鼓励困难群众坚定信心,勤劳致富。
用真心贴近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因地制宜谋产业,夯实根基奔小康。两年来,青川法院为桥楼乡贫困群众捐赠或协调帮扶资金万元,赠送鸡苗余只,为青石、河西两村建立电子阅览室,建起河西村生态农产品销售点,有力地推动了桥楼乡脱贫攻坚的步伐。
新闻推荐
——走近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党支部书记罗义碧编者按在奋力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的奋斗历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一大批共产党员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