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师和学生升国旗。
辅导功课。
教同学们跳舞。
□王宝杰特约通讯员 王生伟 文/图
在青川县红光乡,有这样一位乡村教师,40年来,他潜心教育、勤耕苦耘,把一批又一批学子送出大山,走向外面精彩的世界,而他却从未走出那片被大山环绕的土地。问他何以如此坚守,他说:“就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梦想!”
他,就是中共党员、第七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文天立老师。9月3日,他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相关活动。
费心尽力他让130个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1976年,刚参加工作的文天立被安排在红光乡陶龙村赵尔岭组和刘家岩组半日制巡回民小任教。
不久,他就发现,村里有不少辍学的孩子,都被父母喊回家务农了。面对这种情况,在1976年9月至1981年7月的5年间,文天立将做好教学工作和“追回”失学孩子同步安排、协同实施:他把一天的时间分作上、下午两段,每天步行两三公里,风雨无阻地往返于荆棘丛生、侧临悬崖、宽不足30厘米的巉岩小道,给巡回民小两个教学点的孩子去上课、做辅导。在完成一天的教学任务后,他又走村入户,逐一走访辍学孩子家庭,向家长讲解知识的重要,分析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需要,并结合身边的典型,推心置腹,娓娓道来,逐步唤醒家长重视教育、重视孩子培养的意识。
这期间,为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文天立从他每月仅有的9元收入中挤出一部分钱,连续5年,全额垫付了两个教学点全部26名孩子的学费。而他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省吃俭用外,只得靠工作之余在地里劳作贴补家用。
“他呀,就知道学生学生,哪把心思放到家里哟?”家人虽有责备,但责备中流露出理解和自豪。从当民办教师开始,抱着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决心,文天立不停行进在学校—学生家庭之间的路上。在他的悉心开导和无私帮助下,130多个辍学孩子重返校园完成学业。
危难之际 他是学生们的“保护神”
2000年以后,根据学校布局调整,文天立被安排到陶龙村小任教。
该校临河。这条不起眼的小河,把全村13个组生生隔了开来。一到汛期,由于山洪爆发,小河瞬间变得波涛滚滚,汹涌咆哮。这滚滚洪水,就成了老师们心头深深的担忧。在每年为期4个月的洪水泛滥期,作为村主任教师的他,都会带领全校老师,在相对安全的路段,采取攀钢管(横向饮水管)、搭木板、垫石头、拉绳索等方法,亲自护送每个学生上学放学,20余年从未间断。陶龙村小从未出现学生因涉水而丧生的情况。
2008年5月12日,一场天崩地裂的灾难突然而至,伴随着恐怖的地啸声,大地开始横向、纵向、波浪起伏地扭曲着身体,没给大家太多的反应时间,瞬间已是墙壁开裂,山石滚落,烟尘滚滚。文天立大喊:“地震了,大家赶快到操场!”“各班快速撤离!”“赶快看各班还有无学生!”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孩子们都以最快的速度冲出了教室。面对越来越剧烈的晃动,如果教室和紧挨着的民房全部垮塌,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生命威胁!他大喊:“同学们,跟我来!”孩子们紧紧跟着他,快速有序地向外操场跑去。就在晃动越来越剧烈的时候,他又顶着不断掉落的瓦片和横飞的砖石,义无反顾地冲了回去,迅速地搜索着每间教室,当搜索到最后一间时,发现学生高伟还僵坐在位置上,他快步冲进教室,抱起学生向外冲去。在通过窄巷冲向操场时,紧邻过道的教室墙体却突然倾塌了过来!来不及躲避,来不及反应,他和学生高伟被齐腰掩埋在水泥、砖头和土块里,不能动弹。在这万分情急之下,村民们也赶来了,他又大声呼喊:“赶快去废墟里搜救学生!”之后,他因重压、失血、疼痛陷入昏迷。
文天立从昏迷中醒来已是第三日凌晨。震后,根据上级对学生复课的安排,文天立主动请缨,拖着尚未痊愈的病体,拄着拐杖,带队翻山越岭,赴陶龙村所有村组,挨家挨户走访,对家庭受灾情况、家长搬迁想法、孩子求学意愿等情况进行逐一摸排统计,同时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和抚慰工作。
走访过程中,偶尔还会遇到较大余震,面对酥松的山体和随时都可能掉落的巨石和大面积的滑坡,文天立不顾危险,在一周多的时间内,访遍了所有学生的家庭,拿回了生源分布、求学意愿、学生总数等一手数据,对上级准确决策和顺利推进震后复课系列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和辅助作用。复课前期,他又和所有老师一道,积极投入到清理废墟、平整场地、接收分发救灾物资、搭建帐篷学校、准备课桌书本、完善教学设备等繁重的工作中。当大家都对他的付出竖起大拇指时,他却说:“我做的,是每个人都会做出的选择。”
与时俱进 他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文老师知识渊博,教学方法也非常好,听他的课十分轻松、愉悦,我们很喜欢。”这是红光乡老师和学生们对文天立老师的一致夸赞。
“改革开放后又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教育形势日新月异,我们这些老教师如果不加紧学习,就跟不上教育发展变化的步伐了。”正是带着这样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文天立时时关注教育教改前沿信息,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磨教学方法;以观看名师实录、参与教学研磨等方式,勇于突破固有思维限制,不断充实、调整原有知识构架,重视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互融。
在四十年教学生涯中,他总结出了“依据学生生活,用活知识储备,激发学习兴趣,重视自主学习,强化合作交流,落实师生、生生互动,抓好知识迁移运用,推进知识内化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真正感受数学问题与身边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文天立的数学课堂总是呈现着智力的碰撞,焕发着生命的激情,孩子们也在轻松、高效、愉悦的课堂氛围里,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人生的成长。
多年来,他所任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年年位居片区之首,在全县的教学评估中也名列前茅,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为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提振学生学习热情,他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与中青年教师结对,依托名校网络课堂资源,着力做好优秀课案、学案、高效课堂的分析与研究,以身边的数学问题、趣味数学等小课题为基础分段推进,同时将生命课堂、至美教育等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探索出适应学生、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文天立与整个团队实现了经验的分享,锤炼了教学内功,赋予了课堂教学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教师团队的成长。同时,文天立还将这些经验、体会与思考加以总结提炼,撰写了10余篇教学论文,在各类活动中与同仁分享交流。
坚守职责 他站好最后一班岗
再有几个月,文天立就要退休了。考虑到像他这样年龄的老师的身体等方面情况,学校一般不给安排上课,可以离岗待退。但文天立老师主动要求给他安课,并且要当班主任。他说:“教了一辈子书,到要离开这个岗位了,还真舍不得。何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么些年组织上给予我不少关照和荣誉,我得站好最后一班岗,也给年轻教师们做个好榜样。”
文老师是红光乡本地人,每天吃住都在家里,但仍然坚持与搭班老师轮流每天早早到学校为学生打早餐,风雨无阻,从未迟到。生活中的他乐观积极,对待每一个人都和蔼可亲,他喜欢运动,尤其喜欢打乒乓球。在授课之余,他就找年轻老师和他练球,玩得不亦乐乎,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工作中,他对待学生俨然一位慈祥的“爷爷”,对学生是那么的耐心、细心,不管学生成绩好坏,他都一视同仁,凡是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他都要认真批改,经常是三遍五遍地改,从不厌烦。同时他积极与年轻老师进行切磋交流,不仅将自己40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毫无保留的分享,还大胆地学习年轻教师的新思维、新观念,不断充实自己。
红光小学的年轻老师唐卫学告诉笔者:“文老师的高尚师德和敬业精神让我们年轻人自叹不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40年来,文天立从不满足、从不懈怠,始终扎根乡村,辛勤躬耕于三尺讲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近日,由绵阳市文学与书画艺术研究院、广元市青川县委宣传部主办,《剑南文学》杂志、广元市青川县作家协会承办,唐家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办的为期三天的“文学看青川,醉美唐家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