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新闻 旺苍新闻 青川新闻 剑阁新闻 苍溪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广元市 > 青川新闻 > 正文

广元建市30年 扶贫移民大发展

来源:西南商报 2015-11-18 20:41   https://www.yybnet.net/

扶贫移民工作是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的民生工程。1985年建市以来,四川省广元市扶贫移民部门历届领导班子在历届广元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市扶贫移民系统干部职工,坚持以贫困群众脱贫解困、移民群众安稳致富为核心,以北部山区、移民库区、边远山区为主战场,以整村扶贫、连片推进为主要路径,以科学规划布局、集聚资源要素、注重综合治贫、激发内生动力、创新体制机制为主要手段,较真碰硬狠抓落实,克难攻坚高歌猛进,推动全市扶贫移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为促进广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到2020年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和“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贫开发惠及民生

广元市扶贫和移民局局长罗星原介绍,广元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始于建市初期,扶贫开发工作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是大面积解决温饱阶段(1986-1990年)。1985年,按照国家确定的“二、三”温饱标准(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人均粮食不足300公斤)衡量,全市农村贫困人口有29.7万户、130.4万人,分别占同期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2.6%和53.4%,全市农村人平纯收入为298元,同期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02元和17元,是当时全省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市之一,其中苍溪、旺苍两县为国定贫困县,其余县区为省定贫困县。广元市委、市政府把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狠抓改田改土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工程,大力提高粮食产量,并积极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多经项目,千方百计增产增收。通过几年努力,1988年苍溪、旺苍、剑阁三县率先初步解决温饱问题,1989年青川、朝天、元坝、利州四县区初步解决温饱问题,全市农村贫困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二是片区扶贫开发阶段(1991-1993年)。这一期间,广元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由面向千家万户分散扶持转移到发展区域经济、适度规模经营和建立支柱产业上来,把工作重点逐步向高寒山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延伸。按照“两个稳定”(稳定的生产基础条件、稳定的增收产业)的要求,以户为单位,以种养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小桑园、小果园、小药园、小养殖园。经过几年奋斗,全市建成了畜牧、蚕桑、林业、药材、水果和矿产开发等大批扶贫支柱产业,带动了90%以上的贫困户增产增收。同时,配套建起了一批富县工业项目,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村贫困状况得到部分缓解。

三是“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1994年国家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以“四进七出”(1992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进入、高于700元的县退出)的原则,全市国定贫困县除保留了苍溪、旺苍两县外,还新增朝天区,其余仍为省定贫困县。按国家“五、四”扶贫攻坚标准(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人均粮食不足400公斤)衡量,全市有9.23万户、35.4万人被纳入扶贫攻坚对象。1994年10月,广元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广元市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方案》,把稳粮增收、越温达标作为总揽全市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扶贫攻坚,并实行市县区机关定点扶贫制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温饱基础,同时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增加收入来源。经过几年的攻坚,利州区1997年越温达标,苍溪、旺苍、剑阁、元坝和朝天五县区1998年越温达标,青川县1999年越温达标,农村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贫困现象得到普遍缓解。

四是扶贫攻坚阶段(2001—2010年)。本世纪初,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广元市委、市政府也制定了《广元市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方案(2001-2010年)》,提出了用10年时间建成838个扶贫新村,改扩建89所乡镇卫生院,实现3万贫困人口移民搬迁,确保10.45万“绝对贫困”人口(纯收入低于625元)解决温饱,61.87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纯收入625-1000元之间)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越温成果得到巩固,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为农村全面小康夯实基础。2004年,国家又调整了扶贫开发战略,全面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工程(即以整村推进实施扶贫规划为切入点,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切入点,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发展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广元市委、市政府也及时作出工作调整,提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思路,十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47亿元,完成675个扶贫新村建设任务,培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并转移就业3.84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9.48%下降到17.6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406元增加到4036元,年均增长11.12%,比全省和全国同期平均增长水平高约1个百分点。十年扶贫攻坚,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面貌;十年创新突破,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十年跨越发展,牢固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五是脱贫奔康阶段(2011—2020年)。2011年5月,中央颁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正式拉开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序幕。国家2010年将贫困标准由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24元调整到2300元,广元市贫困人口增至63.1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近6%。广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突出贫困群众脱贫解困核心,统筹规划布局,注重综合施治,着力精准扶持,不断创新突破,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社会财富向贫困地区、移民安置区倾斜,推动扶贫移民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建设。2011至2013年,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8亿元,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市县区财政投入1.3亿元用于扶贫攻坚,2013年底,贫困人口减少达1/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036元增加到2013年的6442元,全市先后承办了国务院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全省扶贫重点县特色经济助农增收现场会、全省***工作推进现场会等高规格会议,广元还作为全省唯一代表赴京参加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讨论座谈会,曲木史哈副省长多次对广元扶贫攻坚工作作出肯定性批示。

目前,广元市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和决战决胜、务求全胜的紧要关头。2015年7月30日至31日,市委召开六届十次全会,对全市大力实施***、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动员部署。

一是着力实现“双重跨越”,统筹进行科学布局。把扶贫攻坚与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体谋划、部署和推进。在指导思想上,提出实施“4456”工作方略、打好“3+12”组合拳,即:紧扣“四个好”工作目标,完善四个“三位一体”***机制,坚持“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路径,实施“六大扶贫攻坚行动”,落实本次全会出台的《决定》和已出台的《广元市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11-2020年)》、《广元市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六大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3个文件,推进产业、安居、交通、水利、电力信息、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科技、生态、金融、兜底保障等12项重点扶贫工程。在目标任务上,提出每年推进150个贫困村脱贫解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万人以上;到2020年底前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29.61万贫困人口和因病因残因灾返贫人口全部脱贫,739个贫困村和7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提出了既要如期脱贫,又鼓励提前“摘帽”;既消灭贫困存量,又阻止返贫增量;既涵盖乡、村、户目标,又具体明确组目标。在基本原则上,提出坚持党政总揽、合力攻坚,规划引领、精准扶持,群众主体、自力更生,创新机制、增强动力,依法扶贫、法治保障等五大原则。

二是着力把握“五大重点”,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坚持***精准脱贫,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突出问题。一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贫困村组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实现村组道路、安全饮水、保障用电、信息网络“四个全覆盖”,提升发展支撑能力。到2020年底前,实现所有建制村、撤并村、异地搬迁安置点和新村聚居点的道路硬化,所有的组都有出行公路;饮水工程完工、资金到位、解决人数、水质达标“四个100%”;村村完成电网改造升级、组组有生产用电、户户能安全用电;行政村“三网”覆盖面达100%,贫困户宽带家庭普及率达6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优先发展“3+5”特色农业产业、新型工业、乡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务经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回引外出务工人士、引导大学毕业生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增收致富。三是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把建设与保护、改造与搬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住房改善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异地搬迁安置等工作,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到2020年底前,消除贫困地区农村危房,全面完成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坚持服务范围延伸到村、特惠政策落实到户、保障措施兜底到人,加快发展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到2020年底前,实现贫困家庭孩子都能同等接受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乡镇卫生院和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全覆盖;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五是持续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技能培训、就业促进和干部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富帮富能力,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项以上致富实用技术,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本领。

三是着力完善“四大机制”,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完善目标责任机制。各级各部门都把扶贫攻坚作为主责主业,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一岗双责、合力攻坚”工作格局。实行“市统筹、县区负主责、乡镇抓落实”,各级各部门建立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落实市级领导督导联系县区,指导联系贫困村,帮扶联系贫困户。二是健全投入增长机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市、县区财政每年共投入1亿元以上,拓宽融资渠道,聚合社会资金资源,确保每年投入各类资金30亿元以上,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建立资产扶贫机制。积极推广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积极推广投资收益扶贫模式,探索理财收益扶贫模式,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财产性收入。四是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对接在广定点扶贫的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级部门单位,做好市、县区部门单位帮村工作,发挥浙广合作、九广合作等平台作用,开展好“帮乡亲、献爱心”活动、“10·17扶贫日”社会公益活动和扶贫志愿行动。

四是着力推进“四个强化”,推进工作落地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市、县区、乡镇扶贫队伍建设。组建好驻村工作队,选配好“第一书记”。深化党建扶贫工程,每年分层分类分专题培训有扶贫攻坚任务的乡镇干部和贫困村党组织书记。二是强化群众主体。大力开展红军精神、大茅坡精神、灾后重建精神以及新时期广元精神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实行规划民议、项目民选、工程民建、质量民管,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强化赡养抚养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帮扶服务,倡树农村文明新风。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把扶贫攻坚成效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开展专项督查调研,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对提前完成减贫“摘帽”任务的县区给予奖励,并保持扶贫政策不变。对完不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县区和市级部门,年度绩效考评降低一个等次,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先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强化法治保障。建立由发改、财政、扶贫及相关行业部门参与的行业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会审会签制度。当年拟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在上年第四季度通过规划落实项目、资金,并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项目计划安排。认真执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法律援助。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纪检监督、审计稽察、监测评估等监管。

移民工作助推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市以来,广元市委、市政府坚持先移民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领导、组织库区移民顺利搬迁安置和恢复重建,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服务于库区移民群众,大力推进移民区开发建设和扶贫攻坚,因地制宜发展库区经济,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促进了移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移民群众安稳致富。

建设了宝珠寺水电站。宝珠寺水电站是建市以来建设的第一座电站,是国家在四川兴建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也是国家规划在白龙江干流上建设的最后一座水电站。库区涉及青川县、利州区的10个乡(镇)、36个村、194个组,淹没面积57.64平方公里,占用土地53564.5亩,搬迁安置移民6971户、32838人。拆迁房屋110.1万平方米,迁建集镇9个,16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宝珠寺水电站总投资为76亿元,其中库区移民总投资为12.4518亿元。宝珠寺水电站的建成,有效缓解了四川省及川北地区用电紧张,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广元经济社会发展,在库区移民脱贫致富,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了紫兰坝水电站。紫兰坝水电站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境内,是白龙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中最后一座梯级水电站。水库淹没影响涉及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宝轮镇10个村、30个生产组,迁移人口1587人,淹没各类土地1280亩,拆迁各类房屋75251平方米。工程动态总投资8.8亿元,静态总投资8.1亿元,其中移民投资4亿元。紫兰坝水电站的建成,进一步改善了下游嘉陵江的航运条件,极大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设了昭化水电站。昭化水电站位于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境内,工程涉及昭化、利州两个区,是白龙江流域规划的最后一级水电站,主要开发任务为发电,同时兼顾下游生态环境用水。昭化水电站工程动态投资8.09亿元,静态投资7.25亿元,其中移民资金4300万元。昭化水电站工程通过采取工程防护后,至规划水平年生产安置人口为89人,无搬迁人口。目前库区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昭化水电站的建成,缓解了川北地区电力紧张,且兼具发电、防洪、灌溉之功能。

建设了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亭子口水利枢纽位于苍溪县境内,是嘉陵江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以防洪、灌溉及城乡供水、发电为主,兼顾航运,并具有拦沙减淤等综合利用效益。涉及苍溪、剑阁、昭化、利州4个县(区)的35个乡镇、151个村、482个组、14个集镇、22696人、186.85万平方米房屋、18万亩土地。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动态总投资169.13亿元,静态总投资159.64亿元,其中移民投资为65.9亿元。2013年6月18日比国家批复计划提前半年实现下闸蓄水,顺利实现了“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无非正常事件发生”,切实做到了“和谐搬迁、库区稳定”,被誉为全国同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典范。亭子口水利枢纽移民工作被评为全市2013年度“追赶跨越突出贡献奖”。

建设上石盘电航枢纽工程。嘉陵江上石盘电航枢纽工程位于广元市利州区、经济开发区和朝天区,是一座具有发电、航运、营造城市水景观多功能的综合性中型水库。上石盘电航枢纽工程总投资为4亿元,其中移民投资为2亿元。目前,上石盘电航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中。

多举措强力推进

扶贫移民工作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以下几点是广元市扶贫移民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法宝”:

注重前瞻布局,强化高位推动。一是科学统筹规划。市委、市政府将扶贫移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北部山区、边远地区、移民安置区作为主战场,多次专题研究决策扶贫移民工作,科学谋划,统筹部署,整体推进。二是领导示范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级领导联系帮扶贫困村,示范带动扶贫移民工作不断突破发展。三是强力争取支持。主动争取国务院扶贫办、省领导、省扶贫移民局的重视支持,国办多任主任、副主任、历届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多次来广调研,充分肯定了广元市扶贫移民工作。省扶贫移民局在政策争取、工作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广元市大力支持,有力地推进了广元市扶贫移民工作。

注重要素集约,强化投入保证。坚持以扶贫移民项目为载体,整合三农资金和优势资源,集中投向贫困地区、移民安置区,确保各类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先惠及扶贫移民对象。一是集中安排使用资金。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投入各类行业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和移民资金。市、县区每年均挤出一定数量的本级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扶贫移民工作。二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帮扶信息系统,搭建定点帮扶平台,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市、县区部门大力扶持定点扶贫村加快发展。特别是借助浙江对口支援广元的契机,积极争取浙江历任省领导的大力支持,争取浙江投入帮扶资金2.18亿元,实施各类项目400余个,惠及160个贫困乡镇53万贫困农民,推动了广元经济社会大发展,基础设施大改善,社会事业大进步,群众素质大提升。三是扎实抓好移民后扶。统筹移民安置和后续发展,帮助特困移民解决好基本生产和发展问题,确保移民稳定增收致富。

注重综合治贫,强化整体推进。一是联动改善基础设施。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路、水、电等末端建设,强力推动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城镇乡村院落合理布局、教科文卫广电同步跟进,确保通村达户、便民利民。二是联动培育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巩固提升粮油、生猪、劳务三大传统百亿产业,统筹规划、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红心猕猴桃、蔬菜、茶叶烟叶、土鸡等五大特色百亿产业,集约经营、做强做大“广元七绝”、剑门关土鸡、高山露地蔬菜、白龙湖有机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创新“核桃+土鸡”长短搭配产业到户扶持措施。三是联动提升能力素质。整合部门培训项目和经费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普及实用技术,让扶贫移民对象家庭有1名劳动力接受培训、掌握1门就业技能。

注重自我发展,强化内生驱动。大力弘扬大茅坡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新时期广元精神,坚持群众主体,发挥群众作用,引导群众用双手改变贫困、用奋斗创造幸福。一是重视教育引导。通过多层面、多渠道、多方式持续加强对贫困群众移民群众的教育引导,切实增强群众自主发展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感恩奋进意识。二是加强组织发动。贫困地区移民库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组织发动作用,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三是发挥群众作用。坚持工作全程践行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依靠群众力量,认真接受群众监督,保证了群众的“四权”,增强了扶贫移民工作的群众基础和工作实效。

注重改革创新,强化典型示范。跳出思维定势,革新陈规旧制,积极探索富有秦巴山区特色的扶贫移民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各项工作的内生动力和惠民实效。三十年来,我们先后探索出了“五到村、五到户”的中区经验、“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的旺苍经验、“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的苍溪模式、“政府主导、部门帮扶、农户参与”的剑阁升钟库区经验、高寒山区“产村一体、连片开发”的朝天经验、“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的元坝经验,以“马口样本”为代表的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广元经验,四个“三位一体”***机制,并在全国全省普遍推广,催生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灾后重建精神、“厚德行广、坚韧自强、创新开元”的新时期广元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广元人民为实现脱贫奔康而克难攻坚、砥砺奋进。

(本版图、文由四川省广元市扶贫和移民局办公室提供)

新闻推荐

望山跑断腿 80后女孩淘出地道山里货 买够网联合青川“山大王”赵海伶,将正宗山货带给成都市民

成都商报记者李天啸核心提示快要过年了,当大多数80后正忙碌着准备春节出行的时候,青川姑娘赵海伶也在制定她新的“进山”计划。木鱼、沙洲、瓦砾、曲河……这些有着很美名字的青川大乡小镇,赵海伶用...

青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广元建市30年 扶贫移民大发展)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