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化部将根据《非遗法》的要求,组织专家赴全国各地对进入国家名录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等情况进行督察!”5月2日,四川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林彤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四川省非遗保护即将迎来“大考”。四川省非遗保护情况怎样?最近,省文化厅组织四个工作组,对省内非遗保护情况进行自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各地保护非遗路径多样,迎考胸有成竹。
□本报记者 裴蕾
常态化:非遗课程进校园
广元市朝天区麻柳小学的孩子们每周盼着上“麻柳刺绣”课,一周一节的课让孩子们接触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麻柳刺绣”。在组织编写的《麻柳刺绣》教材里,将课程分为欣赏课和实作课,学生们不但能学习刺绣,还能欣赏和学唱《麻柳妹子正当年》等民歌。“学校里有专职教刺绣的老师,还会请传承人为学生上课。”广元市朝天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文艺股长王加华告诉记者。
引导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已成为很多地方的共识。成都市在10所小学建立了非遗青少年教育基地,在成都大学建立了大学生非遗保护社团;邛崃平乐镇白沫江学校将非遗“瓷胎竹编”编写进学校教材,纳入常规课程,开办劳技课和特色教学兴趣班;雅安市芦山县把“芦山花灯”列入中小学课间操。
“过去非遗进校园只是一时一地的特点,现在正变为常态化的推动。”林彤说。成都大学非遗志愿者保护社团的会长、大二学生陈琴最近比较忙——新招了40多名会员,她正想办法带领他们去做一些保护非遗的活动,譬如到洛带、锦里进行问卷调查。
数据库:网尽非遗珍贵资料
宝蓝、绛红、草绿、明黄等的彩线交织在一起,绣出星纹、云纹、龙虎纹、锦鸡,之间还贯穿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几个文字……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玻璃匣子里,一幅复制的汉式锦“五星出东方”惹得游客驻足观望。这里陈列的,不仅有复原的汉式锦,还有唐代“窦思伦锦”、明清蜀锦等多种锦样。
“复原和保存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能够让蜀锦的传承脉络变得更加清晰。”成都市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厂里一直在挖掘蜀锦的原生形态,除了聘请原蜀锦厂一位总工程师、10余位织锦操作工以及7位近80岁高龄的蜀锦老艺人恢复手工织锦外,还复制了6台清代蜀锦花楼木质机。
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保护?成都市漆器工艺厂厂长李扬平给出了答案:建立非遗保护数据库。据了解,成都市漆器工艺厂在保护过程中对现从事 “成都漆艺”的技艺人员进行了逐一摸底,建立了档案传承谱系,全面登记、清理了漆艺产品图纸和文献,收藏了清末以来漆艺大师的传世作品等。“为珍贵资料建立数据库,非遗传承口传心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李扬平说。
创新方式:走生产性保护之路
4月初,第三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文化产业洽谈会”在陕西拉开大幕,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神竹编”作为四川省两个受邀前往展示的非遗项目之一,受到热捧。2011年,青神竹编产品销售收入近3亿元。青神竹编如何将小竹编做成大产业?秘诀是紧抓生产性保护,鼓励活态传承。
走上生产性发展之路的非遗还有很多。绵竹年画、泸州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糖画……前不久,成都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绵竹年画社、雅安友谊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近年来,全省非遗保护不断创新方式,特别是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传统美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走生产性保护之路。”林彤说。
但是,很多项目并不具备生产性保护条件,譬如口头文学等,又应该怎样发展呢?“青川县的薅草锣鼓队给了我们惊喜。”林彤告诉记者,薅草锣鼓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四川北部山区农村,是田间劳动时唱的一种山歌。青川县成立了板桥、大坝、清溪、三锅等6个薅草锣鼓队,每遇重大节庆,薅草锣鼓队相当活跃。“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扩大了传承面,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新闻推荐
如何以铁的纪律保证全省煤矿安全复工复产?核心提示●四川省煤矿90%以上是小煤矿。省政府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将关闭近一半煤矿。“此前已经投入几千万,不赶紧赚一笔,万一被关了怎么办?”煤矿老板...
青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