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梓菡
“买头猪回来辛辛苦苦养半年只赚一千多,自家养母猪产猪崽养纯利润要翻一倍,如果自己再繁殖母猪,收入就更高了!”5日,在朝天区麻柳乡乔天村二组,52岁的贫困户刘德信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他的养猪经。
选对路子养猪走上脱贫路
刘德信一家五口人,于2014年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家中两个孩子正在念书,妻子张秀珍专职照顾年迈生病的老母亲。家中生计除了种植的两亩粮食,就是零星养殖的几头猪,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
“除了能种点庄稼、养养猪,其他我也不会做啥。”为此,村两委、帮扶干部多次入户为他规划产业。刘德信不好意思地说,最初他根本不相信养猪能致富,也没有本钱投入,一心就想外出打工。“那会儿的猪光害病,价格还低,一斤就卖几块钱,辛苦一年也落不到几个钱。”
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乡里落实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医保、低保、学费相继解决,还为他申报了30000万元小额贷款和4000元养殖补助。一来二去,刘德信的心中渐渐燃起了希望。“没有钱,政府就帮我申请贷款,没有技术,就请专家给我们上养殖培训课,帮了我们那么多,自己也要攒把劲,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刘德信感慨地说。
如今,刘德信在村干部的帮助和自己的勤劳下,早已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2019年,非洲猪瘟让众多养殖户损失惨重,刘德信家的30多头肥猪却一个个膘肥体壮、健康成长,最终盈利10万余元。
吃苦耐劳创业念活“养猪经”
走进刘德信屋后自建的猪圈,记者看到,圈舍干净宽敞,分栏分圈养殖着40余头猪,有长势喜人的猪仔,也有即将出栏的肥猪和能吃能睡的母猪。
谈起养猪,刘德信拉开了话匣子。他说,养猪就像养孩子一样,“拉稀要给它打针,下崽要给它加‘催乳餐’”。刘德信称,母猪产下小猪后,要喂豆浆、红糖水加鸡蛋,可以帮助下奶,这样小猪仔才能长得好。断奶初期,要用浴霸自制保温箱,以免小猪崽免疫力降低引起拉肚子。
多年的养殖经验和不断学习,刘德信俨然成为生猪养殖的“土专家”,从消毒到治病,从接生到出栏,他门门摸得清。
看准非洲猪瘟后的市场供应紧俏,今年刘德信瞄准机遇,从当地养殖场购买了33头架子猪和8头母猪。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靠着自产小猪,同样的饲料支出,利润却能翻一倍。
看到当前行情好,刘德信更是干劲十足,他规划着,接下来还将继续扩大规模,“我准备再新修两间猪舍,繁殖一些母猪,以后就不用到外面买了,利润还能再高点。”刘德信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新闻推荐
本报讯(柯林记者涂媛媛)为治理城市交通乱象,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创建城市文明交通环境,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决定自即日起至年底,组织...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