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利州香菇研究所
本报记者张欣兰宜谦
“节假日每天接待客人30桌。一年收入就能达到50万元左右。”10月14日,跟记者算着细账,龙潭乡建设村六组的袁凤莲笑得合不拢嘴。
蓝天白云,田园青葱,不知名的鸟儿在房前屋后的果树上欢快地鸣叫……以前遭嫌弃的村子已经成了“宝地”,让袁凤莲告别了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涯,从“面朝黄泥背朝天”的地道农民成功转型为农家乐“老板”,收入翻了好几番。
“发展旅游真是对路子了!“建设村支部书记罗小平说。
过去——种坨坨地,挣毛毛钱
用罗小平的话来说,以前的龙潭人,种坨坨地,挣毛毛钱。
自80年代以来,全乡大多数家庭的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
一直到2014年,种粮食一亩年收入只有2000元,留在村里就意味着“过不上好日子”。
随着乡村旅游悄然兴起,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经营农家乐。
吃农家饭菜,赏田园风光,这样粗放的乡村旅游,比起种粮食,收入翻了一番,这样的甜头让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蠢蠢欲动,起了回乡的念头。
山上的农家乐越来越多了,让游客眼花缭乱,可真正走进去了解一下,好像每家都差不多。
一窝蜂式的开张,导致发展后劲越来越不足,好不容易冒出回乡念头的许多村民,又开始犹豫不决。
机遇——全域旅游,绿色引擎
2014年,四川广元龙潭山地农业公园总体规划顺利通过评审,目标是加快打造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利州区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启动了芳香南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
龙潭乡乡村旅游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
经过两年来的建设,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芳香南山已雏形初现,通过完善赏花、娱乐、购物、餐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实现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快速发展。
今年8月,占地面积110余亩的利州区龙潭芳香南山花卉博览园里,醉蝶花、太阳花、虞美人、万寿菊等各类花卉争奇斗艳,园内游人如织,处处弥漫着馥郁的花香……
2018年起,建设村流转出去的几十亩地从种蔬菜变为种花以后,城里来看花拍照的人成倍涌来,不仅她家每天爆满,村里十几家农家乐都如此。
乡亲们随手扯的野菜都能卖光,更不说土鸡蛋、酸水豆腐等“山货”。
连去年已脱贫的七组杨登平也不禁感叹:“一亩上万元的收入哦!自家的5亩土地流转有5000多元的租金,家门口走路不过十分钟,种种花、锄锄草,一年还能挣个8000元左右。”
如今——腰包鼓了,精神富了
上亿元的投入不仅给村子带来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眼界开了,观念变了,想留在家里致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的集体荣誉感和文明意识也不断增强。
“垃圾都分类,家家争做文明示范户。”罗小平信心满满地说,“春看郁金香,夏采无花果,秋有菊花赏,冬看腊梅花”的建设村,现在全村300余户4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乡村旅游。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龙潭乡引进工商资本,鼓励村民自主参与,打造出了美丽乡村升级版。
据了解,2018年以来,龙潭乡按照“田园景区化、景村一体化、旅游全域化”思路,以推动旅游产业换挡升级为抓手,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已创建省级“四好村”6个、省级“文明村”6个;农家乐共64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8家,新创建农家乐4家,带动农民就业创业3000余人。
龙潭乡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是利州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文、体、旅、农等业态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一亩收入2000元,到如今一亩收入上万元,正如罗小平所说,乡村振兴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就是村子亮堂,脸上有光,口袋里有票子,人人都想回乡。
新闻推荐
为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引导少先队员继承和弘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利州区回龙小学...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