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现场。
祝红文·图
传承300余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以本地优质核桃为原料,通过无数岁月,沉淀出“饼皮酥脆,桃仁醇厚,甜而不腻,唇齿留香”的中子月饼老味道。如今,中子月饼在文化与市场、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中找回价值,走出大山、走出朝天,成为中秋佳品。眼下,朝天区各大月饼生产企业开足马力,抓紧生产,预计今年产销将超过2000吨,产值突破2亿元。
老味道承载时代记忆
近日,笔者走进坐落于中子镇的朝天经济开发区七盘关工业孵化园,探寻中子月饼香飘千里的秘密。在中子宏森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和面、制馅、包饼、定型、烘焙……一块块金黄透亮的月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闻到这香味,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过中秋节,母亲用核桃、红糖、鸡蛋这些材料制成月饼,放在火炉上慢慢地烘烤,我们几个小孩子围着火炉转的情景。”该公司总经理刘东是中子镇本地人,今年49岁,中子月饼承载着他最美好的儿时记忆。他介绍,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馅料在拌制过程中的破损,以及保证馅料和饼皮粘合,许多月饼制作步骤仍是“纯手工”,一如当年中秋月圆时。
中子镇是陕西南下入川的重镇,北方面食与本土核桃相融合,造就了当地特有的核桃面点文化,把核桃作为月饼馅料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据当地老一辈人回忆,当时乡亲们用锅烙、碳烤月饼,类似做烧饼。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繁荣,就有人用大铁桶制作的简易烘焙工具——“鏊子”,把核桃月饼放入其中烘烤,出炉后,销售给当地群众。“垭垭上”品牌创始人王明成是当地把月饼当作产业来做的第一人。
“那时候,生产出的月饼很难销售,只能用背篓背上给附近商店一家家送货,或者到人流密集的车站、农贸市场售卖。”王明成说,从1983年他贷款1.5万元,购置设备,创建中子镇第一家个体月饼生产企业,到2016年成立广元市月桂食品有限公司,30多年坚守传统工艺精制,为他赢得良好口碑,中子月饼圆了他的创业梦想。
如今,王明成的女儿王慧是“垭垭上”新一代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她练就了娴熟的手艺,大学时学习市场营销学专业,让她对企业管理、产品经营有着独到的见解,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
在当地,和她一样接过父辈们的衣钵、发展月饼产业的年轻人很多,他们努力在传承中求创新,通过产品“触网”、品类开发、文化宣传等尝试,推动“中子月饼”成为广元市糕点食品业瞩目的标杆和领跑者。
好月饼讲究“良芯”制造
中子月饼在川陕一带享有极高美誉,近年来又乘电商东风在网上迅速走俏,产品远销浙江、广东及海外市场,究其根本是因为“好吃”。无论是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亦或是食品安全,处处可见从业者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
核桃是月饼内馅的主角,中子月饼选用本地核桃,果仁饱满、香味浓郁。“中子月饼选材考究,工艺独特,多选用本地原料制作,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棒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宏飚介绍,该公司主要从事核桃产品精深加工,2018年开始尝试生产中子月饼,经过上百次科学测试,他们发现生产正宗的中子月饼,无法全程使用机器,必须坚持纯手工拌馅、手工包制,才能保持其酥脆口感和醇香回味。
口碑外传,今年六月就有人预定月饼,目前该公司已经完成20吨月饼订单。为了迎合现代消费者健康需求,棒仁食品改进和调整了月饼配方,主打低糖、低油产品,在今年中秋推出8种不同口味的月饼,既有经典的核桃原味,也有新研发的黑麦、抹茶、蔓越莓等口味,品类越来越丰富。
核桃原味月饼,是中子月饼百年招牌产品。一盒核桃月饼从准备到成品要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漫长的核桃成长、严谨的原料选择、精细的手工制作和低温烘焙,经过一道道复杂工序后,香酥可口的核桃月饼才得以面世。
“1斤核仁,可制月饼2斤7两。”“从采购到加工,要经过3次质量检测。”“一位月饼师傅,一天最多能做手工月饼240个。”……王明成十几岁开始学做月饼,转眼间已经做了50多年,制饼工序已烂熟于心,求新求变的思想在他的胸腔里激荡着。
近年来,朝天区高度重视中子月饼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健全政策扶持、正向引导、多元投入“三大机制”,强化人才、科技、平台“三大支撑”,积极为企业提供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保障,推动月饼生产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有机融合、微小作坊和现代企业互补整合,全区中子月饼制作企业、手工作坊共计32家,成为当地一道独树一帜的美食文化风景。昔日寻常人家的面点小吃,从农家灶台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彰显出应有的珍贵价值。
新闻推荐
广元市修订出台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为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推广普及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激励各行各业增强质量意识,近日...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