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霞
给灵芝大棚测温、查看菌菇长势情况、指导工人无菌接种……春暖人勤,利州区白朝乡白朝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土专家”王钦一大早就忙碌了起来。
“立春之后外面的自然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这有利于菌种的萌发和培养。”正值菌菇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王钦和村民们最繁忙的季节,种植基地里的大片菌菇长势甚好。
几经风雨,磨砺一剑
今年45岁的王钦是利州区白朝乡魏子村的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农学及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出生的他,做过农村地税征管工作,下海经过商做过生意,合伙开过矿业公司……
王钦用“折腾”概括自己的经历。他意识到,在几年的摸爬滚打中,虽说艰难,但自己也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于是他走上了艰难的返乡创业之路——种植食用菌。
2008年,王钦毅然将全部积蓄和精力投入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中,致力于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发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的特大洪灾一夜之间将王钦种植基地里的菌菇椴木全部冲走,但从小个性要强、不向命运低头的他决定重拾残局、继续发展。
天道酬勤,经过三年多的持续努力,王钦的食用菌种植技术渐趋成熟,食用菌基地迎来产销两旺的丰收,他成了白朝乡最大的食用菌种植户和最拼命的“土专家”。到2012年之时,他已成为白朝乡最大的食用菌产业户,袋料香菇存量达20万袋,坐拥产业资产300余万元。大胆创新,挥汗前行
王钦头脑比较灵活,喜欢钻研新东西,也敢为人先。
2012年10月,白朝乡引进浙江业主发展地栽灵芝50亩,当时,王钦就想,别人不远千里万里来这里高价租地种灵芝,这其中的利润必定很高,市场前景也必定很广。于是敢闯敢干的他,自费到浙江、福建考察,还亲自从浙江购回菌种,大胆投入资金80余万元在白朝村租地25亩,跟外地业主学习种灵芝。
为节省开支,很多活儿都是他自己干,不分寒暑、起早贪黑,经常是一身泥一身汗,冬季特别忙的时候,他和妻子在大棚里吃住,半夜被冻醒也不离开。硬是在短短两个多月就建起了高标准灵芝产业园。
王钦是一个勤学肯钻的新型农民,经常在闲暇之余到浙江灵芝业主那里讨教经验和技术难题,时常在大棚里挑灯苦研灵芝种植技术。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灵芝长势极好,型正、整齐、色鲜,2013年春季第一批灵芝喜获丰收,产出了高达8吨的孢子粉和20吨灵芝片,产值超过450万元,实现利润180余万元。
为了更广泛地推广灵芝产品,王钦在四川农特产品网开办了白朝乡首家农特产品网销店,成为白朝乡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的第一人。2014年3月,他在广元市利州区首届农特产品新闻发布会上,广泛宣传其种植的食用菌、灵芝等农特产品,拓展了销售渠道。在得知羊肚菌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后,他便于2014年12月引进该菌种,在白马街社区租地15亩进行试种。
示范带动,反哺乡邻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王钦致富不忘本,一心想着如何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有了王主任,现在我们这‘穷窝窝’到处都是‘金元宝’!”一组村民朱长芝老人乐呵呵地告诉笔者,以前,自己一年到头只能靠在山上采草药攒点零花钱,现在每个月还能挣个1000块钱。
为促进群众多方增收,在食用菌和灵芝生产过程中,王钦坚持使用当地劳动力和留守人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年劳务支出达70万余元,部分农户仅凭这项就增收近6000元,就近务工逐步成为这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为加快白朝特色产业发展,他还配合乡政府引导群众发展食用菌,低价向贫困户提供菌袋,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销售食用菌产品。截至2018年底,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白朝乡所辖的6个村170户农民发展食用菌、香菇、黑木耳、银耳、金耳存量近500万袋(椴),种植羊肚菌50亩、灵芝80余亩、林下石斛400余亩,预计2019年总产值可达4000万元。
新闻推荐
雪峰公墓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本报记者涂媛媛文·图清明时节,不少市民来到陵园或祭祀点祭奠追思故人。今年的祭祀却和往年有...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