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红
今年以来,朝天区健康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目标,精准施策、靶向攻坚,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助力困难群众祛除病根、拔掉“穷根”、共享“医疗红利”。截至11月,该区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享受健康扶贫政策6745人次,节省看病费用2739万元;救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区外就医2787人次,救助金额达166万元。
病有所依“靶向治疗”阻断“致贫基因”
“母亲有肺气肿、妻子患慢性病,长年累月的医疗开销导致家里贫困,前年才脱的贫,去年我查出患有直肠癌,差点又成了贫困户……”12月13日,谈起家里的状况,中子镇尧坪村三组村民谭怀财满是心酸。
“当时很绝望,手术最少要花10万元,家里又没钱,觉得自己过不了这一关。”谭怀财感慨道。幸运的是,该区建卡贫困户住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和“一站式”服务,门诊和住院个人医疗费用支付占比均控制在9%,通过财政“兜底”扶持,最后他只花了2000多元。
近年来,像谭怀财这样因病致贫的群众共有2290人,占贫困总人口的28%。如何让困难群众“病有所依”,确保他们在脱贫奔康路上不掉队?
为此,朝天区进行不懈的探索,2016年于全省率先实施了临贫人口“靶向治疗”阻断“致贫基因”工程,将“健康扶贫”延伸到濒临贫困的农村非贫困人口,全面实行分类施治;大力实施劳动能力恢复工程,推进住院疾病集中定点清除、慢性病公卫管理、门诊维持治疗。截至目前,该区单病种一次性救助136人次,不可逆转维持治疗180人次,慢性病维持治疗救助3650余人次;已救助临贫群众1712人次。
病有良医“家门口”接受名医问诊
走进陈家乡青鹿村的卫生室,几净窗明,看诊桌上置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村医杨生德正在为村民杨其义包扎伤口。
两个月前,杨其义在填埋下水管时不慎跌落摔伤,被送入村卫生室,杨生德通过区级医生的远程会诊和指导,为他实施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他每天到村卫生室进行擦伤创面的处理,只需10来分钟,花费1元钱。
这是朝天区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方便群众在家门口接受名医问诊生动事例。通过远程诊疗,患病乡亲们可就近享受县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在享受当地医保政策的同时,还节省了异地就医带来的非医疗支出。
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医疗系统的能力扶贫、体系扶贫、救助扶贫“三大战略”,投入专项资金,全面完成25个乡镇卫生院和214个行政村卫生室的达标建设任务,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在全市率先打造“医联体”,建立了贫困村卫生室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与区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同时,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对口支援“传、帮、带”,依托各级医疗对口支援专家优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了医疗服务体系。
病有所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16日傍晚,天空飘起了细雨,从山谷吹来的山风裹挟着刺骨的寒意,诊疗结束的杨生德冒雨来到贫困户张运宝家,为他出诊送药。
70岁的张运宝患高血压多年,基本失去劳动能力,日常生活需要人看顾,2014年,他通过签订服务协议,确定了家庭医生服务。“我和老伴俩腿脚不方便,这些年全靠杨医生,老头子的病才得到控制。”看到杨生德认真叮嘱丈夫注意事项,老伴雷发敏转过身,眼眶泛红。
“这一下子甩掉杵了六七年的拐杖,真有点不习惯。”近日,两河口乡永坪村彭云唐老大爷有了“大喜事”——在前不久的送义诊进乡村活动上,浙江省路桥区医生党盛武给他做针灸治疗后,缓解了他的腰痛脚麻,过了几天,他到医院找党医生作进一步诊治,彻底治愈了老毛病。
其实,在朝天,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巡回义诊、免费体检等活动已是屡见不鲜。该区在精准识别、全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保险、“六项补充医保扶持”、分级诊疗、控制医疗费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就医社会公示方面,实现了“八个100%”的目标,实现了人人享有“病有所医”。其中,贫困户签约家庭医生服务22518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徐丹)笔者昨日获悉,今年以来,利州区荣山镇坚持标本兼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工作本质要求,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