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救救这个孩子……”今年3月中旬,一名中年男子搀扶着一位学生模样的少年走进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孩子反复自杀,这回已经是第四次了……”在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门诊,中年男子对心理医生说,这个年仅16岁的男孩,人生还没起步,却反复选择自杀。
该中年男子是男孩的舅舅,这次是孩子割腕自杀未遂后,与孩子的外婆多次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前来医院接受治疗。
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儿少科孙跃华、倪白微等医生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揭开了懵懂少年“四度自杀”背后的推手。
孩子3岁时父母离异,之后随外婆生活,母亲常年在外务工,长期与父亲没有联系。6岁时母亲再婚,与继父关系一般,仍与外婆一起生活。小学期间,孩子成绩一直较好。升入初中后成绩下滑,初二时开始沉迷于游戏,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外婆感觉自己对孩子的管理力不从心,多次敦促孩子母亲陪伴照顾。
“孩子小时候性格也外向,但心细、敏感,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孩子的外婆说,孩子的妈妈平常性格急躁,10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平常很少顾及孩子冷暖,教育方式也很简单。曾经把孩子带到打工地广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孩子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母子经常吵架。考虑到孩子升学读书,又将孩子送回广元,继续跟外婆生活。
“孩子上初中时就开始抽烟。”外婆说,由于孩子住校,平常不在身边,对孩子的管理也少了很多。放假回家后,孩子经常晚上去网吧打游戏,抽烟,有时还无故对她发脾气。
上高中后,孩子经常流露出消极的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甚至有时冒出一些“想死”的念头。当时家人认为是青春期叛逆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觉得心情差,感觉生不如死。”少年说,他夜间入睡难,睡眠浅,无法入睡时总感觉有人在说话,但听不清具体内容,白天偶尔也有,感觉是在说自己不好的话,情绪在早上时最差。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在一次饮酒后他实施了第一次自杀行为:用刀片割腕。还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了及时救治。
此后,少年仍有情绪低落感,为了让周围的人放松警惕,他伪装开心,但又觉得难受,似戴着“面具”生活。
此次自杀2周前,他心情低落较前加重,经常感觉心里像压有东西一般,疲乏无力,做事、说话都觉得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反应慢,又敏感,感觉同学、老师说话好似在针对自己一般,嘲笑自己做不好事情。常感烦躁、急躁,易发脾气,觉得自己对不起很多人,认为自己是累赘、负担,有想死的念头,感觉没有未来。食欲下降,体重下降。
“因为感到心情差,未来无望……”于是,少年在网上查找自杀方法,在查到酒与抗生素同服可致死的信息后,自行购买大量抗生素与白酒同服。次日醒来后,又在网上查询手腕动脉位置,在来院前的1天,再次用刀片割腕,庆幸的是,被家人及时发现,也引起了家人的重视。
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对其进行生理、颅脑影像以及心理检测后,诊断少年为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
随即,对少年进行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少年的病情得到改善,恢复上学。
16岁正值憧憬美好人生的年华,而这位少年屡屡自杀放弃生命的行为,无疑给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敲响了警钟。
(记者梁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兰宜谦)9月30日上午,市政府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仪式举行,这是市政府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市委副书记、市...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