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峡是咽喉之咽喉,金牛道卡脖子地段,位于朝天县城南一公里。是嘉陵云栈至今保存最长、最完整、最具古栈风貌、栈孔最多的一处遗迹,堪称嘉陵云栈孤本,全国甚至世界古栈范本。
栈道的规模与气势取决于水与峡。“朝天双峙以亏蔽,中惨栗而阴翳”(孙樵《出蜀赋》)就是明月峡最形象的写照。峡长3千米(比马六甲海峡长2倍),宽不足百米,深约2千米。两岸绝壁高耸,峡中惊涛骇浪。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自古为秦蜀天堑。这也是它今天能够成为4A级景区的主要原因。
天堑不在天,而在人心。历史要涌动,人心想通衢,天堑岂能阻止人心?人们还不想绕行,于是就诞生了可以直行的栈道——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木,直线通行。尽管屡遭毁废,但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再建——这就是人心的不可估量,在与同类的较量中,不断提升斗争能力,进而提升适应大自然的能力,让自己繁衍、发展,生生不息。
于是,历代先人的精神、智慧、技术便在这里历史层累般地集中汇聚,成就了今天古蜀道上最壮观、最经典、最标准的一处栈道遗迹,堪称栈道一绝。明月峡也因此声名远播。
据老人们讲,他们看到的明月峡已经没有木栈,只有悬崖上的栈孔。那时明月峡行船,他们坐船从江中经过时,长达两公里的400多个栈孔,三排平行,有的地方为四层栈孔,水流最为深、急之处如老虎嘴一带为五六层,摄人心魄,让人震撼。
后来恢复成圆木栈道,我看到这样的照片时,心里委实震了一下。最早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栈道一幕,就在明月峡拍摄,照片上的栈道估计拍电影时被烧毁。后来在明月峡南段恢复了一小段,免费体验,90年代初遭水毁,再次恢复300多米。
那些年,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凡有外地朋友来广元,观看古栈道遗迹是首选节目。随着国内外人士对明月峡栈道奇观的拍摄、宣传,明月峡栈道逐渐进入旅游视野。2008年汶川地震,修复的340米古栈道再次被损毁。2010年政府抓住灾后重建契机,高起点规划,古栈道焕发出史无前例的生机。今天的栈道融入许多现代技术,更为结实。
峡口远眺,栈道凌江飞架,紧贴岩壁如长龙出水,栈阁飞檐凸伸江面,好一幅飞檐走壁的壮观;旌旗猎猎,酒肆亭廊古色天香,如一曲黄钟大吕荡气回肠!
明月峡栈道的形制结构属于栈道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横梁支撑式。下排栈孔为支撑柱孔,中排行人通车,上排搭设雨棚。这样的结构形制,注定工程技术含量高,难度大,且耗时耗料。堪称经典。
栈孔大而技术成熟,堪称标准。经历代修葺,现在看到的孔眼边长40-50厘米,高30-40厘米,深70-90厘米。古人一般根据水流大小来确定栈孔的大小,明月峡水流丰沛湍急,栈孔自然较大。细看栈孔发现,空洞下斜,底端有一小长方形栓眼,牢牢拴住横木,最下面一排的支撑眼内壁较深。石壁下方凿有排水槽,以便栈孔排水,防止栈木腐烂。从西安一路走来,所有栈孔都在明月峡面前失色。
无论景区植入多少文化因素,都难以撼动栈道奇观给人的视觉冲击和内心冲击。对古人的精神暗自神叹之余,望着绝壁上的栈孔百思不得其解:古人怎样在这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木?那时有没有脚手架?是怎样的脚手架?怎么绝壁凿孔?于我来讲都是高科技命题!
每一个栈孔,每一溜纤痕,浸透着多少古人血汗,凝聚着古人多少智慧。背对咆哮的嘉陵江,有多少人曾在这悬崖绝壁上,思念妻儿;又有多少人,葬身滚滚江水。
老人们讲,修川陕公路都牺牲一百多人。设计试图绕过明月峡另寻他途,但最终失败,不得不沿明月峡栈道上方绝壁,用炸药开凿了一条凹槽式(半隧道式)道路勉强通过峡谷。蒋介石当年说过一句话:“就是一撮箕石头化一撮箕银子也要把明月峡凿通”。通南巴一带民工全部出动,两头往中间凿。打炮眼的人在腰间拴上粗绳,从岩顶吊下去。现代凿路尚如此艰难,可以想象在生产力技术匮乏的古代,得付出多少艰辛与智慧才能架通明月峡两公里栈道。
这段凹槽式公路形似老虎张开的嘴巴,人称“老虎嘴”,为老川陕路上经典段落。上世纪七十年代“广元火柴”盒上便印有老虎嘴图案,老虎嘴俨然成为广元标志。“5·12”汶川地震后,川陕公路改道从明月峡背后的朝天岭山中凿通一条3公里的隧道,“老虎嘴”结束了他80多年的交通使命,进入今天明月峡露天“交通博物馆”,与古栈道一起接受游客瞻观凭吊,怀古思幽。
我们进入景区正是太阳最为火爆之时,但峡口风大,感觉凉爽。为了游人安全,老虎嘴岩边已经竖起围栏,惊险程度远不如当年的原始公路惊心动魄,但对于外地人来讲,依然震撼。
行至老虎嘴中间,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大巴山与龙门山亲吻的人字形地壳(巴山地壳呈东北-西南向;龙门山地壳呈西北-东南向),从中间嘟起的嘴唇可以推测,他们“接吻”的那一瞬间是温柔的,热烈的。
哐哐哐,走在木栈上,似乎与架栈的先民在用脚步对话;嗨哟嗬,川江号子从江面那只小船上逶迤而来,我好像看见一溜船帆;哼吭哼吭,纤夫的呼吸节奏整齐而沉重,我仿佛看到他们晒得流油的古铜色背脊;轰隆隆,对面山里若隐若现的火车汽笛声将我拉回现实......穿越明月峡,如穿越时空隧道。明月峡时空隧道,不是虚拟,实实在在。
明月峡原名朝天峡,因其背靠朝天岭得名。为什么被改为明月峡呢?据说在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们盛行崇尚自然,于是取李白诗“清风清,明月明”之意,将朝天镇南北二峡改为清风峡、明月峡,这一说法被文人沿用下来。但,他们似乎忘了,宋淳熙年间,利州提刑张曩容开凿九井驿三巨石工程竣工后,张提刑临朝天水陆码头,见江中货运繁忙,万民欢快,即兴赋诗一首《题咏小峨眉》(朝天小学原有小峨眉寺,寺后小山岸似阿眉),其中便有了清风峡与明月峡了:
潜水碧如玉,峨眉翠帐浓。紫癜金佛像,白云普贤宫。荡舟清风峡,笑语明月中。江畅民心乐,虔诚敬佛翁。
也许张提刑凿开三巨石,见江中舟伐飞流,心情如清风明月般,一高兴就将北南二峡改为“清风”“明月”?
但是,在战火纷飞的古代,明月峡的心情和表情不可能常如清风明月,栈道架得再艰辛、再结实、再壮观也逃脱不了屡遭毁废的厄运。
这样的咽喉一旦被毁,短时难以恢复。然,这里又是必经之地,怎么通过呢?
人心不可阻,天堑也能变通途,这通途就是朝天岭!
(元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欣刘怀英)近日,利州区环保局对广元市华文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排放养殖废水行为进行了查处。利州区环境监察执...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