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助推贫困群众持续性增收的一条有效路径。
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大力推行“集体经济组织+村特色产业园+农户”的“统建多营”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今年1—8月,昭化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到428万元,实现了全区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村集体经济达标三个目标。
村村建起集体产业园
为了让全区贫困群众人人都有稳定的增收渠道,昭化区建立起村集体经济与贫困户之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突出市场和资源禀赋,坚持“一村一品、多村成带,一乡一业、连带成片”总体布局,因村制宜打造标准化集体经济产业增收园。
区财政整合资金8110万元,按照每个贫困村2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及50万元特色产业园建设资金、每个非贫困村20—30万元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的标准,扶持全区210个村“一村一园”建设,撬动企业、社会资本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全区集体经济产业增收园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果蔬、中药材、稻渔面积不少于300亩,土鸡、肉牛、肉羊存栏不少于20000羽、100头、500只’的规模,结合乡镇、村实际,与本乡镇或周边园区衔接,统一规划建园区,实现园园相连,确保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标准化、规范化。”9月21日,昭化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村集体经济产业园168个,新启动建设42个,实现了村村全覆盖。
拓展村集体增收路径
眼下,正值藤椒、茯苓管培时节。在王家镇五马村藤椒、茯苓产业园里,施肥、培土、灌溉……一片忙碌。
近年来,五马村利用集体经济产业资金建成藤椒产业园600亩、茯苓园200亩,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专人统一经营管理,采取自主经营模式。2018年收获茯苓6吨,实现收入4万余元。“除去原料、种子、人工等费用,今年茯苓纯收入有4.1万元,80%留村集体,获得经营纯收入3.28万元。其余20%分配给68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20元。藤椒今年是初挂果,2019年预计产量5吨,实现收入4万元。”五马村主任马成强将每笔收入账算得一清二楚。
昭化区积极推行反租倒包、招商发包、自主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探索村集体经济在“一村一园”发展中获取收入的有效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目前,昭化区“一村一园”实行反租倒包经营的有134个、招商发包经营的有43个、自主经营的有33个,不仅实现了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同时有效拓展了村集体增收路径,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
集体和村民共享收益
“根据我的占股,去年在公司分红423元。我还利用闲置撂荒地种了2亩多银杏,今年收成将近2000元,将废土地变成了‘金土地\’。”明觉镇前锋村贫困户李树春高兴地对笔者说,“农闲时我还会打点散工,加起来早超过了脱贫收入标准。”
2016年,前锋村引进四川省天叶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将土地流转给该公司。当年底,该公司高标准建设200亩示范药用银杏种植园,带动全镇100多户贫困户种植银杏230余亩,并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按3元/公斤的保底价格收购鲜银杏叶,三年后银杏将进入盛产期,届时亩产值可达6000元,亩可实现利润近4000元。
“我们将贫困户股权量化资金80万元融资给了银杏叶烘干厂,年底按固定比例分红,即第一年6%,第二年7%,第三年及以后按8%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将分红的按75%分给贫困户,剩余部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明觉镇人大主席刘方银说,再加上村委会、山坪塘、村集体土地等各项租金,前锋村每年至少有68000元的集体收入,全村1265人,人均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4元,2020年人均分红有望超过110元。
昭化区坚持把农民参与、农民受益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做大“蛋糕”,又管好分好 “蛋糕”,采取租金保底、“租金+分红”、贫困户量化股权分红保底等利益联结方式,实现村集体、业主、农户多方共赢。
新闻推荐
“嗯嗯,好学!好吃!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菜味道!”13日,在利州区宝轮镇田垭村村委会院子里,搭起了雨棚,摆起了跑山猪肉售卖台,架起...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