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汉
9月的广元还在雨季,墨云缭绕,细雨绵绵。在朝天区蒲家乡河坝场村的核桃林里,村支书记侯明堂却没有闲着,他正在忙着修剪果枝,检查果树生长状况,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
16年前,河坝场村村民依靠山上的坡耕地,种玉米、小麦等杂粮,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700元。实施退耕还林后,当地因地制宜,大量种植适合生长的核桃树。不仅树上的核桃能赚钱,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发展经济树林为农民增收
“河坝场村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2008年开始取得收益,村民的收入也逐年增长。2014年河坝场村人均收入可以达到9000元。”19日,侯明堂告诉记者,核桃产业是朝天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好。按照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种植核桃树是个不错的选择。
实施退耕还林后,蒲家乡河坝场村搭上了这趟“顺风车”,通过不断改良核桃树品种,河坝场村生产的核桃果仁饱满、口感极佳,大量商家青睐。河坝场村也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村”,全村收入达2至3万元的就有60余户。
何道华是河坝场村7组村民,年过7旬的他谈到退耕还林工程赞不绝口:“我和老伴有8亩地,依靠核桃树今年收入15000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核桃树下也能发展经济,套种豆科和魔芋等作物,每年可以收入4千元。”
下一步,河坝场村打算搭建网络通道,将核桃销往全国各地。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河坝场村3000余亩核桃园,为全村189户村民带来的变化是朝天区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一个缩影。
据朝天区退耕办技术负责人贾刚申介绍,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朝天区共完成退耕还林18.04万亩,惠及全区25个乡镇,覆盖3.9万退耕农户,其中贫困人口19286人。
退耕还林为全区农户带来的收益是客观的,数据不会说谎。从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朝天区累计兑现政策性补助资金2.95亿元,人均补助1879元。同时,核桃林地为农户带来人均6100元的收入。此外,朝天区还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根本举措,推广“核桃+矮秆作物”的造林模式,在核桃林下套种蔬菜、药材等矮秆作物,既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又保证了工程建设质。
当然,退耕还林工程最根本的目的是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施退耕还林让朝天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地泥沙流失量较1999年减少30%,3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得到了彻底治理。
“1999-2006年全市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82.5万亩,截至2014-2018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0.91万亩,其中2018年退耕还林还草1.88万亩。”广元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中心工程师李波说,广元市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森林资源保护带动旅游发展
在曾家山森林公园,蜿蜒的山路伴随着沿途的绿色延伸到森林深处。墨绿苍翠的松柏,像绿色的大伞撑在山间。林间不时传来鸟鸣,一片生机。曾家山鸳鸯池林场护林员谢明成说:“作为守林人,我们见证了这片树林20年的变化。”
1998年,天然林禁采后,工作于原广元市木材公司的谢成明和一大批员工选择“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干起了恢复生态植被,保护森林资源的工作。20年时间里,共营造公益林10.99万亩,森林蓄积由7.8万平方米增长到现在的42.5万平方米,成功建成四川省曾家山鸳鸯池森林公园。
目前,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曾家山森林公园发展以森林生态、康养旅游为主的多种经营,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良性促进。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广元林业的两大民生工程,实施以来,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全面提升,自然生态保护系统全面修复,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全面增强,绿色富民产业全面发展,两项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李波对记者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3.41万亩,荒山造林100.2万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常年依法管护国有林80.11万亩,集体所有国家级、省级公益林626.45万亩,累计公益林建设270.60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97年底的37.6%上升到现在的56.18%,为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媛)20日,昭化区举行农业产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大比武”暨庆祝首届“农民丰收节”活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许...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