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玉伟
一米一饭,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6月6日,记者就如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专题采访中共广元市朝天区委副书记、区长伏玉琼。
健全保障措施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必须跑在风险前面,才能确保舌尖安全。”伏玉琼接受采访时表示,朝天区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始终把抓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棋子”,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监管体系,努力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餐桌全程无缝监管,全力护航“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朝天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区乡两级党委、政府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认真落实“党政同责”,把此项工作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做到压力层层传导、过程全程监管监督。
强化建立食品安全经费逐年增长机制,近三年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400余万元,建成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朝天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朝天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25个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47个村建立了村级协管站,配备设施设备140余台(套),进一步夯实了食安工作基础。投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400余万元,配备检测人员、协管人员、执法人员300余人,全面构建起区、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成功创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3个,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村12个。
同时,朝天区实施部门合治,抓协作、搞联动,建立监管部门联席会商、风险交流、联动联办、联考联评等机制,先后出台了有奖举报制度、约谈制度、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奖补办法等一系列工作意见和制度,多部门加强协作配合、融合合作、联合监管,推动了社会共治。
加大品牌培育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金杯银杯都不如消费者的口碑。”伏玉琼介绍,朝天区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为契机,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
朝天区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符合本区域生态和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业地方标准3项,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为重点对象,推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见效”的简单易学技术,生产经营主体安全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不断涌现,不仅守护好了市民“菜篮子”,也加快了农业品牌提档升级。朝天区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高山生态蔬菜之乡等“国字号”农业品牌,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成为更加靓丽的“朝天名片”。
近年来,朝天区始终坚持严苛的生产标准,全方位推行的菜单式培训,使一批朝天农业特色品牌迅速崛起,成为消费者舌尖上的“网红”:辣椒、萝卜等7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核桃、蓝莓、山葵等9种产品以及4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曾家山甘蓝”“曾家山马铃薯”等4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朝天核桃”“曾家山蔬菜”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曾家山土鸡”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强化智慧监管全面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建好、管好、用好以预防为主的监管平台尤为重要。”伏玉琼说。
朝天区积极推行农资备案,全程实施实物化、档案化、电子化管理,强化投入品监管,从源头上管控农产品质量,建成由视频监控、农业标准查询等7大子系统组成的朝天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农资销售门店实行条码扫描销售。
在全市率先实现辖区内移动巡检全覆盖;41个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入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可从事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三大类120个产品29项产地环境178个参数的检测……朝天区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监管,做到了监管底数清、生产经营情况清、监管等级清、监管频次清、监管内容清、整改情况清。特别是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曾家山建成现代信息化物联基地,通过手机APP可以实现灌溉、通风遮阳、基地现场监控等农事活动远程控制,为农产品生产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朝天区还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强化风险监测、压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法,创造规范有序的外部经营环境,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法治意识、诚信意识,筑牢第二道安全关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新闻推荐
本报讯(粟琼瑶)6月6日,夜幕还未完全降临,朝天区宣河镇潜溪村文化广场上已然响起了欢快的乐曲,30多位名村民正踏着节拍,扭着腰、...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