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丽芬刘慷
总诊疗124412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23%;收治入院患者9996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0.3%;全院手术5476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25.4%……这是朝天区人民医院2016年交出的“成绩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医院为破解贫困地区医疗困境的改革探索。
近年来,朝天区人民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实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后为群众带来实惠,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被进一步激活,“首诊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卫生院”的就医新格局基本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得以基本实现。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形式变短期“输血”为长期“造血”,对持续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先行先试打通体制“关卡”
“改革前,乡镇卫生院基本没人去看病,无论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症,群众都到市级或者省上医院去看。上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基层卫生院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朝天区人民医院院长李勇感慨道,多年来,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严重滑坡。
如何让百姓既能在家门口就近看病,又能享受到和大医院一样的优质医疗资源?按照之前的体制机制,朝天区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作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体系,各自为政,公立医院的医生不愿下到基层去,病人上下转诊的通道也极不顺畅。要想实现医疗资源的互利互通,必须打通体制这道“关卡”,在体制改革上寻求突破。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硬骨头”,改革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2015年6月24日,该院率先与汪家乡卫生院建立“医疗联合体”。针对汪家乡卫生院基础差、底子薄的具体情况,朝天区人民医院下派外科、内科、妇产科、检验科、特检科、放射科、泌尿科等科室8位专家到该卫生院,并新增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DR、彩超等医疗设备。
“我这个手术如果在广元做,光手术费就得花7000多元。朝天区人民医院派专家到‘家门前\’做才花4000多,而通过新农合报账,最终我只花了1000多块钱。”麻柳乡复兴村村民刘如唐的骨折内固定钉拆除术是在本乡卫生院做的。
“花钱不多、看病效果好、医务人员服务好。”这样的评价正是近年来朝天区人民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实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后为群众带来的实惠——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被进一步激活。
“朝天区人民医院与区内四家中心卫生院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系,大力提升其诊疗水平。特别是与汪家、麻柳两个最偏远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医院,极大便利了当地村民。”李勇说。同时,为了完善三级医疗网络,朝天区人民医院还启动了乡村医师培训计划,连续多年免费为全区乡村医生开展培训。主动向上搭建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新平台
早在2013年,该院就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了区域协作关系,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教学、人才培养、专家指导以及急危重症绿色通道的建立,极大方便了朝天区病员在华西的就医问题,也极大促进了医院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完成了“华西区域协同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的信息采集工作、网络机房建设、网络设备及政府招标采购工作。目前,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已全面上线投入使用。
今年初,医院顺利完成数字化医院的评审验收工作,并获得“二星数字化医院”。目前,“三星数字化医院”建设已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该院认真落实双向转诊政策,上半年接收下级医疗机构转入114人次,转入上级医院171人次。(紧转A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派记者徐嗣千)兰渝铁路的全线贯通,对沿线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沿线区域的产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11月24日,“兰渝铁路沿线城市宣传媒体联盟...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