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吉林本报记者张敏
“一场秋雨一场寒”。近日,一场接一场连绵不断的阴雨,让位于大山深处的朝天区青林乡清凉村气温骤然下降。
11月15日,冒着密集的雨点,朝天区粮食局的帮扶干部一大早就来到了清凉村三组贫困户包应军家的鱼塘边上,详细询问察看中华鲟的生长情况。“气温低到一定程度时,中华鲟就会进入休眠状态。”区粮食局下派第一书记陈开明介绍说,近段时期气温降得厉害,怕影响中华鲟上市,他们每周都要来察看好几次。
“要拔出‘穷根\’,发展致富产业是关键”,区粮食局的帮扶干部深谙此中道理。2016年,依托包应军家紧邻水磨沟的地理优势,帮扶干部在多次实地考察论证后,为包应军开出了“冷水鱼养殖”的脱贫处方。随后,在乡、村两委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包应军顺利拿到了养殖许可证,并在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的扶持下,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标准化鱼池;隔年5月,从绵阳引进的1万尾中华鲟鱼苗顺利投放。
“修鱼池时,送水泥、送河沙;鱼苗投放后,送技术、送发展资金;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说到帮扶干部,包应军满心感激。据了解,目前,包应军的1万尾中华鲟长势良好,12月第一批近千尾成鱼就可上市,按目前市场价格,待1万尾中华鲟全部上市,他就可收回全部投资。面对未来,包应军也信心满满,他说,“有了帮扶干部这样的贴心人,脱贫其实很简单!”
沿着曲折迂回的盘山公路一直向上,山腰里,坐落着清凉村二组贫困户余大兵两间崭新坚固的搬迁房。看到帮扶干部一行,余大兵脸上堆满了喜悦的笑容,他告诉记者,“我和他们太熟了,他们经常来,来了啥都做,摘辣子、掰苞谷、扫地收拾屋子,比亲人还亲。”
今年47岁的余大兵,“肯做活路得很,啥子苦都能吃”,但由于听力受损,人又老实巴交,至今还没成家,帮扶干部们都为他着急。余大兵却不慌,他掰着手指和记者拉起了家常,“眼下,新房有了,今年在粮食局的帮助下,我和乡亲们都发展起了辣椒产业,辣椒苗和地膜全是他们送的,收成比往年强多了,一步一步的来,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手把手帮扶,心贴心送暖,才能赢得群众的欢喜。清凉村七组贫困户何发志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80多岁老父亲何国林全靠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关心。来去一个多小时的土路,对口帮扶干部粮食局局长李国生风里走过、雨里去过……三年多时间,不知走了多少遍。用何国林老人的话说,“这个人对我太好了,方方面面都关心,连我穿的衣服、睡的被窝都要亲手摸一摸看看热不热火,把我当自家老年人一样。”
脚上沾多少泥土,胸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自2014年帮扶清凉村以来,朝天区粮食局全体干部职工多次深入贫困户家庭走访调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帮扶措施;结合“三讲一议”活动,组织宣讲队入户宣讲扶贫政策,开展土鸡养殖、油牡丹栽植、核桃管护等技术培训300余人次;认真实施“六到农家”工程,有效改善了清凉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三年多来,共向清凉村贫困户捐款捐物2.4万元,开展慰问活动9次,送去大米3000斤、菜油1500斤、慰问资金2.24万元。
新闻推荐
在我一岁多时,父母就将我送进了托儿所,而他们则为了生活在外拼搏。在那四年的时光里,我的生活中只有玩具和老师,根本体会不到爸爸妈妈带给我的温暖。有时候想他们了,只能趴在窗子边上静静地往外看着,盼...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