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七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走进太公镇大树村
双庙村跑山鸡
新农村建设
(紧接A1版)
立下攻坚军令状
——把脱贫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今年初,太公镇向昭化区党委、政府立下了***、脱贫攻坚军令状——到2017年底,100户372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一个市级贫困村脱贫退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体目标。
“军令如山无戏言!”太公镇党委、政府吹响***、精准脱贫的嘹亮号角,党员奋勇争先,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联手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肩并肩、手挽手,一路前行。
决战的是贫困,考量的是能力和担当。镇党委政府扛起脱贫攻坚工作主体责任大旗,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定《太公镇精准脱贫工作方案》,脱贫攻坚制度上墙,挂图作战,积极推进。
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以联系县级相关负责人牵头负总责,各驻村工作队配合联村干部、村“两委”具体负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明新风培育等工作的组织实施,下设产业帮扶、卫计帮扶、教育帮扶、金融帮扶、“双创”培育等5个专项扶持小组,分类开展帮扶工作。
分类建立“两个台账”。对照政策标准,开展“回头看”,建立包括整户清退和
个别家庭人口清退台账、整户增加和个别家庭人口增加台账,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详实完善的扶贫台账,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为全镇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扶贫惠民生
——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一眼望去大树村,满眼葱绿,田间一
个个猕猴桃种植产业更是惹人注目。
在村民张玉兰两层小洋楼的猕猴桃产业园内,她正给村民讲解猕猴桃防病治虫、深翻施肥等田间管理经验。
三年前,张玉兰身患脊椎坏死,丈夫早年去世,小女儿身体病弱,家庭贫困难以为继。在村干部的帮扶下,她将3亩田地改成土地,开始种植猕猴桃,并积极参加猕猴桃技术培训会,学习种植技术。
一年后,张玉兰种植猕猴桃赚了2万元,初尝了产业发家致富的甜头。此后,她领到了政府下拨的产业扶助资金,将猕猴桃产业扩大了5亩,并养殖母猪及育肥猪,家庭经济收入成倍增长。
在该镇,许多贫困群众受益于生猪、猕猴桃、土鸡等产业脱贫致富。数据显示:太公镇累计代养生猪74户,其中建卡贫困户规模养殖户37户,常年存栏生猪持续稳定在1.8万多头,全镇年出栏生猪近5万头,人均出栏生猪量居全区第一。
以万紫红猕猴桃等3个专合社为龙头,在大树村、场埃村等4个村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1150亩,其中挂果600亩,亩产量居全区第一。
以剑门土鸡和水产养殖为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采取“支部+专合社+养殖户”的合作模式,在双庙村等3个村大力发展剑门土鸡产业,建养殖大棚66个,涉
及农户61户,其中建卡贫困户28户,年出栏土鸡30万羽,是全区最大的剑门土鸡产出基地。
“我们村通过产业致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干劲越来越足!”双庙村村主任说。
老百姓惠泽的背后,是太公镇因地制宜,为根治全镇“穷症”开出的产业致富处方。
——专题研究,助推产业发展。通过实地查看、集中讨论的形式,解决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充分发挥帮扶干部和农技员工作队的作用,利用远程教育、农民夜校,每月开展一次集中培训,每周深入农户家中现场进行分类指导,提升农户技术水平。开展“大户带贫困户、党员示范户带贫困户”的结对帮扶活动,协调帮助解决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缺乏等实际问题。
——抱团发展,探寻特色道路。双庙村通过党支部领办专合社、将零散农户集中起来与贫困户一起抱团发展、建园区集聚示范,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引领+专合社服务+家庭户自主经营”的剑门土鸡发展之路,一跃成为昭化区剑门土鸡最大产出基地。这条特色之路,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1.2万元,让养殖户户均增收近3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200元。
——党员“双带”,示范引领增效益。支部发动党员作为先行者,先后评定党员示范户13户,建立党员示范园72亩,以实际效益带动全村农户种植猕猴桃。实行
包户结对,每户党员示范户结对帮扶1-2户贫困户,协助贫困户发展猕猴桃产业。设定责任岗位,设置猕猴桃产业宣传推广岗、技术指导岗、回收销售岗等岗位,为每名党员确定责任岗位。除保价回收外,猕猴桃销售结束后,专合社将所得利润对社员进行二次返利,贫困户户均返利228元。
联合105户建立猕猴桃产业园,实行统一生产资料、统一培训技术、统一防病治虫、统一回收销售、统一品牌包装的标准化经营模式。党支部和专合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集中研究1次专合社工作,重大事项由支部和专合社充分商议决定。党支部牵头,利用远程教育、农民夜校,每月对专合社种植户进行1次集中培训。
感恩奋进天地宽
——激发群众内生原动力
“土坯房”变成二层小楼;祖辈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的“打工村”,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不到两分地、收入微乎其微,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分红实现了稳定收入……
太公镇,昔日的穷山乡,正一天天演绎着美丽乡村的蝶变。
“看到一栋栋二层小楼拔地而起,心里既兴奋又激动,一辈子想也不敢想的楼房梦就要实现了……”村民王振蒙所说的新楼房,是太公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工程包括了全镇125户、362人。
政府倾情帮扶,穷山乡旧貌换新颜,老百姓自强自立,不等不靠建家园。
“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战胜困难有了信心,要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村民薛开加坚信勤劳苦干,生活会更美好。
——新房子拔地而起,城乡配套设施更要完善。太公镇紧紧围绕“六化”行动,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新建和改造垃圾房12个、新建公厕3处。各级帮扶干部带领群众开展村容村貌大整治,清理整治村社道路33.4公里,提升和新建微田园、微果园等1300余个。积极指导和帮助群众开展房前屋后大清理,每季度评比表扬一批示范明星,并给予一定物资奖励。
——特色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群众潜移默化受教育。以脱贫奔康“双创”工作为载体,上下联动,认真开展“三项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惠民政策宣讲、表彰先进典型、观看专题片、历史纵向对比,唤醒群众不等不靠、感恩奋进意识,增强自主脱贫信心。镇党委、政府会同帮扶部门主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举办大型文艺表演、组建知客队伍和广场舞队、赠送图书等形式,引导群众过文明健康新生活。
“我们将以更精准的举措和更超常的力度,着力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深入推进***、精准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书写出脱贫攻坚的新史诗、新故事、新篇章。”太公镇镇长董煜坚定地说。
(记者梁云樊伟)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芳)笔者近日获悉,昭化区政务服务中心国税窗口加快推进“非接触式”办税服务,极大缓解了“营改增”后实体办税服务厅压力,获得纳税人点赞。该窗口强化宣传推送,通过QQ群、微信群、电子显示屏、...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