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山坪塘差资金2万多元、村级阵地建设差资金30多万元、人畜饮水项目结余资金12万多元……“一边是缺钱不能干事,一边是有钱没地方用,只能干着急,‘事与钱\’的矛盾很突出。”近日,回想起为资金操碎心的日子,广元市昭化区明觉镇五房村村支书王开军显得有些无奈。
怎样统筹整合资金,变“事等钱”为“钱等事”,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昭化区探索出资金整合‘四步法\’,即,需多少钱,钱从哪来,钱怎么用,钱怎么管,着力破解扶贫资金缺口难题,开创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广元市副市长、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一语中的。
建立三张清单“因需整钱”
住房建设需要整合资金500多万元,产业发展需要整合资金70多万元,水利建设需要整合资金50多万元……近日,紫云乡云雾村支部书记刘元生忙着梳理该村脱贫攻坚所需的资金列表。
“去年,区上列出了脱贫任务清单、项目建设清单和资金需求清单,我们按照‘三张清单\’里的具体要求作好项目资金需求测算,让资金与脱贫攻坚任务相互匹配。”刘元生说,有了这些清单,资金需求一目了然。
摸清资金需求,打通涉农资金整合渠道。“我们不仅创新将资金整合前置到预算编制环节,从源头上整合资金,还打通部门内部、跨部门、跨类别资金的整合渠道,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集中打包统一申报使用,解决了资金整合不彻底和‘碎片化\’现象。”昭化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兆学说。
2016年,昭化区累计整合部门、行业财政涉农资金6.19亿元,实现了项目资金集中投放,整合使用。同时,将财政存量资金1.17亿元依法依规统筹整合用于脱贫攻坚。
创新使用制度“精准用钱”
扫圈、拌料、喂猪……白果乡狮子村一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子俊,因前几天新填栏了代养的120头生猪,变得格外忙碌。
“去年卖了120头生猪赚了3万多块钱。上个月出栏120头生猪,赚了3.7万多元。新填栏的生猪,预计10月份出栏,又可以大赚一笔。”张子俊虽然身体残疾,但2016年在创业中摘掉了“穷帽”。
在昭化区,像张子俊这样的贫困户能发展起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得益于该区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据了解,该区创新资金“统分”使用制度、资金预拨制度、区级部门报账制度,将95%的项目资金预拨到各专项扶贫牵头部门或乡镇,统一实施项目、使用资金,并简化资金使用、报账、审核流程,切实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昭化区还对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明晰产权归属,实行以“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为主的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同时,区财政还安排8300万元建立农房建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发展引导等专项基金,累计撬动社会资金13亿元。
创新监管机制“严格管钱”
“购买樱桃苗319065元,购肥料28832元,购农药24295.2元……”在柳桥乡普子村村委会的公示栏里,又贴上了普顺种植专业合作社开支公示的最新清单。
“村上对使用的资金不仅及时张榜公示,还在干部会、群众会上公开,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我都晓得,村上用钱我们放心。”该区柳桥乡普子村一组村民唐绍华告诉记者。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群众是最好的监督员。针对全区资金量大、范围广的情况,昭化区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监督。
据悉,该区建立了“精准脱贫专项资金”台账,在全省率先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资金网络化管理试点,对资金从指标下达到资金审批支付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痕迹化管理,并引入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开展统筹整合资金绩效评估,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追责”,切实把资金监管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对群众特别关心的资金来源及拨付、项目实施方式、工程质量进度等情况宣传公示,以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昭化区财政局局长李良枝告诉记者。
吴纹锋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侯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媛)6月21日,省委政法委来广元市召开政法部门服务脱贫攻坚调研座谈会,听取广元市政法系统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安排下一阶段工作。省委政法委副书记李世成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市委常委...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