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右一)和贾和普(右二)一起走蜀道。
陈洋 广元文化研究学者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行走蜀道近30年间,他为蜀道的保护和宣传不遗余力,是古蜀道上的“活地图”。
□本报记者 任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一声喟叹,留给世人无数遐想。陈洋觉得蜀道很美,“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作为古蜀道的忠实粉丝,近30年间,他翻山越岭走遍了险峻错杂的古蜀道;作为古蜀道上的“活地图”,他带着五湖四海的朋友走进蜀道、了解蜀道,一遍又一遍解说着蜀道的美与厚重。
行走蜀道 穿越悠久历史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通常提到的蜀道,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等,翻越秦岭、大巴山,崎岖险峻,又因是连接秦蜀的交通要道,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30年前,陈洋从绵阳调到广元图书馆工作。在工作中,陈洋逐渐接触到蜀道,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前,陈洋第一次徒步走进藏于深山的蜀道。那年,陈洋33岁,耳濡目染对蜀道神往已久,“走蜀道,最好的方式就是徒步。”陈洋说,那时年轻有劲儿,说走就走,邀约了一位绵阳搞摄影的朋友,两人背上干粮和相机,踏上了金牛道。从剑门关出发,翻越牛头山一路走到昭化古城,走了三天。
那时正值盛夏时节,阳光毒辣,但沿途一株株两千多年树龄的柏树,虬枝苍干,冠盖蔽天,古石板路上长满青苔,一点不觉得热。古柏森森,山野寂静,古道上人影寥寥,唯有林涛鸟鸣更显幽静,一路行来,心旷神怡。
徒步经过翠云廊,走过历经久远却保存完整的古驿道,两三米宽的青石路面上,车辙痕、马蹄痕、行人足印清晰可见,记载下千古苍桑痕迹。由“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栓马桩”这些古代交通遗存,可想见往来繁忙景象。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前,仿佛可以一窥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古战场。
陈洋迷上了走蜀道,金牛道、荔枝道、米仓道、傥骆道……古蜀道上遍布陈洋的足迹,他用双脚丈量着蜀道,用图片和文字记录着蜀道的历史变迁。
宣传蜀道 老外慕名前来
蜀道走得多了,哪里风景好,哪里古迹多,哪里古朴原生态……陈洋如数家珍,在朋友们眼中,他就是蜀道的 “活地图”。
朋友想走蜀道,找他做向导,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游览蜀道,也找他。“走走走,我带你们去。”陈洋像介绍自家珍宝似地热情招呼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带人走蜀道成为了陈洋生活的一部分。走蜀道队伍有时两三人,有时四五十人,时间合适就成行。
“原来家乡蜀道这么美,这么有历史文化。”一位广元本地人在走过蜀道后对陈洋说。
“队伍中不少人从外地赶来,不少朋友和我一样迷上了蜀道,不止一次前来。”陈洋说,而让他想不到的是,一个老外竟然也迷上了蜀道。陈洋说的老外,是来自美国的贾和普。2001年,57岁的贾和普看到了一张发表在媒体上的明月峡蜀道照片,便买了机票,不远万里来到四川,辗转到广元找到陈洋,让陈洋带她去走蜀道。
“本以为她只是来旅游的,没想到她一走就是16年,像候鸟迁徙一样,每年都来,从一个美国大妈走成了美国老太太。”陈洋说,她不仅自己来,还带朋友来。贾和普还将自己的蜀道见闻写成了《古蜀道行走指南》一书,向美国的朋友和读者介绍蜀道。“就像长城对世界而言是‘GreatWall’一样,古蜀道值得被称作“GreatRoad”。它是古代中国历史的见证,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财富。”贾和普对陈洋说。
保护蜀道 期盼申遗成功
陈洋说,自己几十年如一日自发地介绍宣传蜀道,其实也是有“私心”的,希望更多的关注带来更好地保护。
“几十年来,每走一次古蜀道,古蜀道旁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洋说,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对于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老百姓来说,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是他们渴望有加、求之不得、迫不及待的。但是,对于这条延续了三千年历史文化的蜀道,我们又该去怎样地面对呢?
一次徒步走蜀道,行至翠云廊拦马墙附近,陈洋听到了“突突突”的拖拉机声音,农民开着拖拉机在蜀道青石板路上碾压,这让陈洋很痛心。回去后,陈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图文并茂地反映给相关部门,呼吁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他的建议得到了回应。后来,政府在拦马墙半山腰修了一条机耕道,该段蜀道从此不再受拖拉机碾压。
陈洋介绍,古蜀道由古石板铺成,两旁是千年的古柏。历史上,从明代起,官方就对柏树实施了保护,禁止砍伐,私自砍树是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严惩,但是同样有历史价值的古道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民众保护意识不强,让古蜀道的保护更为艰难。
2014年,蜀道正式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陈洋很高兴。自去年起,陈洋就开始组织“走蜀道,助申遗”活动,在朋友圈召集朋友一起走蜀道,今年已经举办了16期,希望用行走的力量吸引更多人了解蜀道,参与保护蜀道。陈洋说:“蜀道申遗成功是我最大的愿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同步阅读
蜀道申遗申报文本初步成果已完成
6月9日,省蜀道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广元市召开2017年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外权威专家,为蜀道申遗下一步工作建言献策。
2015年,蜀道正式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取得了正式申报资格。目前,申报文本初步成果已完成,今年3月,四川省已按程序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报送申报预审材料。
蜀道以“险”著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地貌最复杂、道路最艰险、遗存最丰富的古代陆地交通系统之一。蜀道所穿越的区域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在生物多样性、景观独特性等方面具有代表性。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强对蜀道申报技术路线、申报范围、对比分析以及蜀道相关的筑路技术、遗址遗迹等的研究工作,更好更快推进蜀道申遗工作进程。
相关链接 自古文人皆入蜀
蜀地历史悠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往今来,尤其是官员学者,或奉命,或慕名而来寻访蜀地,形成了“自古文人皆入蜀”的文化现象。走蜀道,自然也是一项必选题。都有哪些名人走过蜀道?
据记载,在唐代,初唐四杰、张说、苏颋、高适、杜甫、岑参、元稹、贾岛、李商隐等著名文人都曾入蜀。宋朝的文人更是热衷于入蜀,在北宋入蜀的就多达200余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韩琦、张咏、宋祁等;南宋入蜀的文人则有10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王十朋、陆游、范成大等。
清代的王士祯两次奉命入蜀,撰写游记《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和《陇蜀余闻》,是现代人研究清代蜀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汉)13日,老城永隆广场上“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绿色环保、低碳高效”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国网广元供电公司开展节能和低碳宣传活动,调动市民共同参与节能减排行动,树立创新、协调、绿色...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