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利在主持调解
杨韬介绍“郭兴利工作室”情况本报记者郝飞文/图
微信预约、实时流转、在线咨询、系统派单、评价打分、审核考评——广元市昭化区虎跳法庭的“郭兴利工作室”设置了一套“方寸之间”的自助服务系统,方便群众在线咨询法律问题、调解矛盾纠纷,提升矛盾纠纷的化解实效。
不仅只在虎跳法庭建立工作室,2017年8月,广元市委政法委决定在全市建立“郭兴利工作室”,在群众身边开启了一扇便民之门。一年多来,“郭兴利工作室”不仅成为广元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实践中更是总结和丰富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和方法,成为广元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新名片。
整合资源 形成治理合力
10月25日,记者走进广元市昭化区法院虎跳法庭,发现“奇怪”一幕:法庭负责人的办公室狭窄而简单,唯有调解室“占据”了位置最好的三大间房子,且门旁还挂着一块牌子:郭兴利工作室。
看到记者有些诧异,虎跳法庭庭长杨韬解释:“郭兴利是扎根山区的一名荣获全国模范的基层法官,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打他的‘牌子’,就是要树一块群众信赖的服务品牌。”
杨韬既是虎跳法庭庭长又是“郭兴利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在基层法庭工作9年,处理调解的各种案件和纠纷500多起,记了13本调解日记。他告诉记者:“我在学习和借鉴郭兴利工作法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独到的工作方法,在没有成立郭兴利工作室之前是单兵和部门作战,现在是多兵种和集团作战。”
由调解组织、相关职能单位、司法部门、乡镇、村组和调解能手组成的“郭兴利工作室”,让杨韬大显身手。
今年1月19日,团结村两家人因道路通行问题发生邻里纠纷,青牛乡副乡长在微信群里向法官咨询该如何化解。问题一抛出,杨韬和工作室的同事们就开始讨论。他们了解到,纠纷是由于王某与刘某先后在该村修建房屋,刘某系迁新址建新房,宅基地为换置土地,在房屋修建时整理出一块毛坯路作为施工道路使用,房屋建好后刘某将道路与自家院坝相连一并硬化。王某在刘某房后修建房屋,日常通行外出道路与刘某家道路连接,形成与外界联系唯一道路。后来,两家发生口角矛盾越积越深,去年底,刘某多次堵住道路阻拦王某的通行。为解决纠纷,“郭兴利工作室”组织了法官、乡政府分管领导、村社干部一道,前往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通过向村社干部及周围群众调查了解,向双方释法明理,双方均同意除大型机械不得通行外,王某家人可以随意通行,并当场进行司法确定。
如今杨韬和虎跳法庭早不再是一个人和部门在战斗。在虎跳,一张组织严密的“郭兴利工作室”大调解网络已经形成。“建郭兴利工作室就是要让更多政法干警像郭兴利一样,以实际行动持续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广元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安富说,通过整合,广元市的“郭兴利工作室”覆盖市、县(区)、乡、镇,常见的矛盾纠纷,几乎都被网了进去。
记者在广元市昭化区虎跳镇看到,集公安、司法、工商、乡镇、村组等力量的“郭兴利工作室”,实行“工作日坐诊和出诊、不定期和定期会诊”的“四诊”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四诊’构建‘纠纷调解绿色通道’,实现新形势下社会各类矛盾全方位调处、一站式解决。”虎跳法庭杨韬说,自去年“郭兴利工作室”建立后,共调解矛盾纠纷54件,没有一件矛盾上交。
据记者了解,郭兴利工作室悬挂统一标识标牌,制作统一工作流程、工作台账、工作日志和工作人员名单公示牌。工作室人员主要由乡镇(街道)所在地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干部组成,为基层群众带来高质量、更丰富的法律服务。现在的郭兴利工作室基本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服务能力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积累了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经验与成果。
提升服务水平 弘扬“背篼法官精神”
今年5月30日,剑阁县法院受理了魏明理诉杨小珍与杨母共有物分割纠纷一案。魏明理和杨小珍曾是夫妻,当时离婚没有对家庭共有财产进行分割。魏明理在“5·12”地震后与杨小珍的养父(已去世)以及杨母共同在剑阁县城北镇锯山村老家重建了房屋及配套设施,杨小珍承认自己并未出资修建,但由于涉及杨母,因此在离婚案件中没有处理。
在此次的共有物分割纠纷的审理过程中,剑阁县法院普安法庭“郭兴利工作室”负责人邢淑芳考虑到,杨母没有手机联系不便,且锯山村距离法庭较远,当事人来工作室调解很不方便,便决定到锯山村跑一趟。村远路滑,经过2个多小时艰难前行,剑阁县法院普安法庭“郭兴利工作室”人员一行四人到达魏明理的家。经过1个多小时的共有物确认,在各自发表意见后,邢淑芳提出分割建议:第一个方案是房屋由一方所有,另一方按照份额向其支付金钱;第二个方案是将房屋全部赠与婚生子所有;第三个方案是对房屋进行实物分割。通过背靠背和面对面的调解释理,杨小珍理解了调解人员的话,同意对房屋进行实物分割。经工作人员多次向杨母耐心解释,杨母也理解了分配方案。“我们弘扬郭兴利法官多动腿,群众少跑路的背篼精神。很多时候是天亮出发夜幕降临才返回,有时还要在满是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我们的付出换来了一起纠纷的圆满化解,这让我们很欣慰!”邢淑芳对记者说。“为了给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我们建立了一套规范操作流程,并开辟绿色通道,群众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咨询和诉求,避免群众来回奔波,省时省力,做到便民利民。”剑阁县法院“郭兴利工作室”负责人介绍说。
案结事了人和 才是终极追求
妻子起诉离婚,丈夫因病生活不能自理,且丈夫的父母年老多病,孩子尚小。丈夫没有过错,妻子的权利要得到保障,这个案子该咋办?郭兴利接手了这个案子,经过多次调解妻子撤诉。可对于郭兴利来说,案子并没有了结。他对案子进行了回访,找到了妻子起诉离婚原因。果然,一年后妻子再次起诉离婚。这次,郭兴利找来乡干部、被告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参与调解,最终解决了被告的实际生活困难,案结事了人和。
这只是郭兴利办结的3800件案子中的一件。3800件案子无一信访,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他的秘诀就是“联动+回访”,用真情感化当事人。
为调解兄弟纠纷,他冒着瓢泼大雨,连续翻越重重山岭;为劝解夫妻和睦,他连续三天走访近百名群众;为帮助案件中的残疾当事人,他连续五年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在案件回访中,他关注老百姓对案件处理适用法律不明了的地方、案件落实情况、当事人关系修复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我把自己比作医生,把求医者的病治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作为法官我在办理案件上坚持群众参与、少判多调、案结人和。”郭兴利对记者说。
案结人和,这是郭兴利办案的标准,已成为广元每一个“郭兴利工作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原、被告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旺苍法院嘉川法庭“郭兴利工作室”负责人母新明对记者说。今年8月19日,罗某和赵某因排水沟排水事宜,言语不和发生斗殴,持械打破头皮,双方均住院治疗。打架之后,两家人情绪完全对立,排水沟问题经多次调解均无实质进展。考虑到鉴定费高于申请鉴定的医药费用,为帮当事人节省诉讼成本,促进邻里和睦,预防再起纠纷,“郭兴利工作室”组织了法官、乡镇驻村干部和村主任,再次联动调解。调解过程中,当事人针锋相对,不是大声争吵就是起身要离开。经过几轮背靠背调解,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两案赔偿费用进行抵扣后,由赵某给付罗某15000元,并约定了排水沟扩建事宜,并当场进行了司法确认。“两案及时调解处理,使当事人从鉴定、审判、执行等冗长程序中走出来,还消除了两家人的对立情绪,解决了纠纷的‘病根’,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母新明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广元市已建立“郭兴利工作室”50个,受理纠纷3193件,化解纠纷3158件,待调解纠纷35件,回访调查当事人满意度达100%。
◎专家点评
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使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更先进、方法更科学、过程更透明、节奏更快捷、效果更理想。”四川大学杨小强博士认为,广元建郭兴利工作室既是传承他总结出的一套工作方法和“背篼精神”,更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欧阳亚丽)12月6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安富深入脱贫攻坚联系点——剑阁县剑门关镇剑雄村调研“插花贫困户”...
剑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剑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