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历上来看,1978年,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因为改革开放,这一年,成了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伴随改革开放出生和成长的人何等幸运!在北川电力,就有几个这样的幸运儿,他们在北川电力的不同岗位上,演绎着精彩人生。
刘利珉——春天般的笑容
1978年9月出生在北川小坝镇的刘利珉,于1997年出现在北川电力员工的队伍里。被连绵悠长的百草河滋养大的她,青春甜美。
2005年3月,随着北川电力体制的改革,提升供电服务质量的需求逐渐凸显,刘利珉被选调到营销部,和北川电力一道开启了优质供电服务的旅程。面对角色的转换、新岗位上的全新要求,为母则刚的刘利珉爆发了柔韧而坚强的力量。几年下来,她不仅学历得到提升,也将公司供电服务工作从零做成了典范。她不仅把自己客户服务优秀技能人才的经验通过绵阳公司内训师身份传递给更多的人,还让客户感受到了公司从未有过的贴心暖心用心服务。
2008年,面对震后满目疮痍的家园,她在支离破碎中坚守着优质服务信念;2013年,她成了北川公司第一个优质服务专业优秀技术人才。如今,在北川电力工作21年的她,给客户如春天般温暖相向的笑容,像极了百草河水面上微微泛起的波纹,和三个女儿嬉戏的声音,恍若波面碰触河岸发出的清脆声,为春天放歌,催促春色满园。
郭文海——火焰般的热情
1978年12月出生在凉山州一个小山村里的郭文海,走进北川电力时还不到22岁。
有优异的水电校专业学习成绩做铺垫,坚韧有力、憨实淳朴与乐于琢磨让他在18年间,除了零星地在发电厂和农电部突击协助过急重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被公司当做配网专业人才放在了最具挑战的基层供电所,成为公司农电安全生产工作中荣获奖项最多的78年生人。
在今年“7·11”洪灾抢修现场,其中一幕令人记忆深刻。辖区内的圆通矿山开采区,郭文海和所里几个兄弟伙穿越泥泞、冒着雨后的潮热爬杆接线复电一条龙快速完成,尽管挥汗如雨,但大家毫无怨言。这都得益于郭文海搞好供电所工作一以贯之的“三能五会”。能吃苦、能忍耐,还得能派活,会巡线、会爬杆、会微笑、会玩电脑,还得会耍嘴皮子。从禹里、陈家坝、桂溪、安昌……跑了差不多二分之一个北川的郭文海,每到一个供电所,都会和同事们分享他多年总结出来的供电工作经验,好似炽热炎夏里鸣唱不息的夏蝉,只为告诉同事们百姓灯亮不息就是目标。
杨子涛——丰收中的忙碌
1978年12月,杨子涛出生在广元市剑阁县。
初来时的他在公司偏远的坝底青平电站一呆就是两年。那两年里,杨子涛把理论知识用在工作中,为他的发变电运行检修工作积累下经验。从此,他就和发变电运行职业结缘了。后来,他成了北川公司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擂鼓变电站的第一任站长。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需要紧急复电的现实面前,杨子涛第一时间组织技术人员隔离擂鼓变电站损坏设备,想方设法和同事们成功从35千伏安县城关变电站引入10千伏电源到擂鼓变电站,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灾后第一次有了不断的电源!
如今,在变电运维上已经干了18年的杨子涛也40岁了。拿过110千伏变电运行优秀技术能手等殊荣的他,转战公司运维检修部专业指导管理公司变电检修工作已有6年多了。有着中共党员、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运检专责、技师、工程师等综合性人才特征的他,面对秋天里满园的果实,乐此不疲地弹奏着繁忙欢快的乐章,和同事们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护天险的精神,为公司13座无人值守的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而忙碌巡逻、出警放哨。
贾永兵——雪花里的冬阳
2000年7月,来了两名川大学生的消息让北川电力公司炸了锅!贾永兵就是其中一个。
同样经历过大地震的他不仅淡定从容,也有了活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今年5月,他出差到小坝镇的酒厂村,碰到一个因架设线路需要砍掉其地里的几棵树枝而漫天要价的王姓妇女要和他扯皮。他不急也不气地帮这家人撕起玉米来,任凭她连珠炮式地在那里发泄,待到金黄的玉米装满一筐时,贾永兵递上了人家桌子上的水杯,这一举动,好像刹车一样让王姓妇女瞬间住了口,冰点般的突破口瞬间出现了。
工余间隙,他偶尔会从怀里掏出一本沈从文的《边城》或是钱钟书的《围城》,仿若从片片雪花中穿透而过的冬阳,只是为了让羌城的灯更亮、亮得更久。
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里的风潮涌动,国网北川公司已是国家电网公司图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而公司里这些和改革开放同生共长的他们在“5·12”过后,英勇而坚强,同北川电网一起涅槃重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将端庄和成熟镶嵌在“责任、诚信、奉献、担当”里,在工作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易欣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政宏邢麟婧)今年以来,为抓好作风建设,剑阁县正兴乡纪委多措并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强化监督。把纪...
剑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剑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