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霞
走进昭化区张家乡尖山村,幢幢民居掩映在绿树中,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水泥路直通家门口,结束了劳作的村民在文化广场上休闲娱乐,好一幅新农村美丽画卷。
“漂泊在外,常常听到家乡声音,看到家乡变化,感到好温暖,好激动!”这是村民张保勇在尖山村微信群里的“点赞”。
“尖山村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变好了,产业发展起步了,村阵地打造的尤其漂亮!”11月26日,面对市重点办一项项帮扶措施带来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熊明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发自内心竖起了大拇指。
“尖山村不摘帽我们不脱钩,贫困户不脱贫我们不撤兵!”市重点办主任王友仁如是说。
倾力改善基础设施
尖山村深居大山,偏远封闭,有贫困户23户69人,是昭化区63个贫困村之一。2014年10月,市重点办与之结成了“穷亲”。
几年来,市重点办立足实际,协调争取资金100多万元,帮助尖山村大打基础设施翻身仗,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200亩猕猴桃园里,硬化的道路穿行其中;在院落与院落之间,有宽敞的入户路相连,村民下雨天出门,鞋上也不会沾泥。驻村笫一书记贾碧介绍,近年来,尖山村硬化道路10余公里,完成了农网改造,电视,广播,网络实现了全覆盖;辅设供水管网7000多米,不久即可用上自来水;实施危旧房改造64户;改建和新建了村阵地335平方米,文化广场300平方米,公共服务中心、电商服务站、文化室、卫生室、便民超市、LED、篮球场、文化墙等一应俱全。
大力实施智力脱贫
“扶贫更需扶志。”市重点办副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孟玉超表示:“我们不仅要让村民口袋鼓起来,精神生活也要富起来。”
走进尖山村,但见文化墙内容生动,宣传栏形式新颖,“愚公移山、脱贫冒尖”的大幅标语分外醒目。这是市重点办实施“智力扶贫”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市重点办每年为一名贫困家庭成员过一次生日,每年举办一场“感党恩、促脱贫”文艺汇演,每年收集一句“谈变化、感党恩”知心话。组织党员参观剑阁警示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评选表彰了“五好一美”11名(户),开展了“远学黄大年、近学张仕连”活动,弘扬了正能量。
贾碧充分利用网络,牵头建立了尖山村微信群,吸收群员128人,采用图文、语音、视频等手段,24小时与干部和村民进行互动,有效激发了村民学习交流的热情和兴趣。
每年春节,市重点办都要为尖山村贫困户、老党员、残疾人、高龄老人送上生活用品,“六一”儿童节、金秋助学慰问贫困儿童、困难大学生35人次,送去价值10000余元的学习用品和慰问金。
去年,尖山村挂牌成立了农民夜校,先后集中开讲21次,为群众讲解种养殖技术、讲法律知识、扶贫政策,培训脱贫致富明白人30多人,培训农民工150人次。着力推进产业发展
贫困户梁天清前些年患上了胃病,常年依靠药物治疗,加上儿女上大学,家庭十分困难。在市重点办帮助下,他建起了养殖圈舍,养了500只鸡和80头肥猪。“如果行情好,收入可达3、4万元。”梁天清高兴地说。
为了实现“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的目标,市重点办组织村组干部到绵阳、剑阁考察藤椒和辣椒产业,帮助贫困户发展生猪、家禽,种植藤椒、魔芋等。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猕猴桃,贫困户年均收租金1000多元,就近务工20人,人均实现务工收入3000元。全村已脱贫19户6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1.2%。
几年来,市重点办协调了13家企业筹集资金20万元;协调京东广元馆指导村级电商服务站建设及开展猕猴桃销售对接;协调广元大镀广告公司捐助设立道路指示警示标牌8处11个,猕猴桃产业标志1个;协调广元金洪商贸公司解决贫困户子女就业1人。帮助尖山村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微田园”20个,种植藤椒100亩,辣椒100亩,猕猴桃200亩,培育种养殖大户20户。
新闻推荐
致力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崛起之路脱贫壮歌响彻白果山水本报记者梁宗寿黄珍珍
【白果名片】白果乡位于广元市昭化区西部,东接石井铺乡,南邻黄龙乡,西北靠嘉陵江畔与剑阁县张王乡、昭化区红岩镇隔江相望,东北与梅树乡相连。境内公路纵横,商贸流通十分方便。最高海拔1078米,最低海拔...
剑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剑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