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波黄砺沄本报记者朱斗峰
剑阁县田家乡共和村是贫困村,两年前,苟继明从县委编办下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这个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也欣欣向荣,并于2016年底实现整村脱贫。两年来,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已变成了山清水秀的新农村。
走进共和村,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和洁白的砖瓦房,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尤如世外桃源。农户门前的菜园里也是郁郁葱葱,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呈现出新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
苟继明是剑阁县委编办下派该村的第一书记,说到两年前刚来这里时看到的景象,他印象深刻。
“当时来的时候,全村基础设施很差,全村没有一公里水泥路,村委会的办公设施全是脏乱差,我们村上的干部也是人心焕散,全村没有任何产业,心头感到很困惑。”苟继明说。
既来之,则安之。作为党的干部,苟继明深知组织对他的信任,也明白这里的群众需要改变。于是,他伏下身子,思考如何带领这里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工作开展以来,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共有建卡贫困户64户209人。如何带领大伙儿尽早脱贫,成为摆在苟继明面前的首要问题。
准确掌握贫困情况及致贫原因是必需的,刚驻村的那段时间,苟继明每天要和村干部一道研究发展方向,召开规模不等的座谈会,了解群众意愿,还要挨家挨户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就这样,短短时间里,苟继明便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谁家有几亩地,谁家有病人,谁家有什么具体问题,他都掌握的一清二楚。没有了机关干部的架子,扎实的工作作风,很快拉近了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不管任何工作他都吃得了苦,天晴下雨基本上都在农户家里转,群众也好还是干部也好,对他都有很好的评价。”共和村四组村民赵联斌说。
山水田林路,事关群众生产生活,一件都不能少。苟继明到任后,紧抓扶贫开发实施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在全村掀起基础设施大会战。两年来,他争取到各类投资1026万元,在村里新建了7公里的村组水泥路,并建成入户路2.9公里,解决了该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铺设自来水管网延伸3万米,让每个农户都能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整治灌溉塘6口,生产用水得到保障。全村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实施光缆线路进村到组入户,群众的生活有质的飞跃。村委会阵地变化尤为突出,两年前,这里是破旧的房子,设施非常陈旧,环境糟糕。现在,这里整修一新,不仅有党员活动室,干部办公条件大为改善,村委会里还设有农家超市,群众不上街也能买到日常生活用品,村里的医务室也更加完善,小病小疼在这里也能得到治疗。在村委会,到处悬挂着催人奋进的标语,村规民约也写在了墙上,时刻提醒着村民要遵章守纪,勤劳肯干。仅仅两年的时间,硬件设施的突飞猛进,让共和村由过去的贫困村脱变成现在的幸福美丽新村,这一点,让土生土长的村支部书记王清安感慨不已。
“现在共和村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这是苟书记的功劳和他的吃苦精神。所以我们共和村的村民永远忘不了他,舍不得他,拥护他。”共和村支部书记王清安说。
王清龙在共和村生活了大半辈子,68岁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共和村能有今天这幅模样。家里吃上自来水,出门走上水泥路,自己曾经的破房子现在变了样。这样的生活,他还想再活一百年。而谈到第一书记苟继明,老王不由的竖起大拇指,称赞不已。
“县上派的苟书记到我们这里来,很负责任的,为我们老百姓说了很多话,做了很多事。现在的环境也好了,自然条件也好了,人活的都要舒适些。”共和村一组村民王清龙说。
过去,农村的文化生活缺乏,生产之余,群众除了打牌,便无所事事。为改变这一现状,苟继明向相关单位争取,完善了村级图书室,还建起了篮球场,配套健身设施。现在,大家在劳动之余,能在这里看看书,打打球,极大的丰富了文化生活。
产业才是脱贫奔康的关键要素,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苟继明深知这一点。毛现中曾经是贫困户,过去一直养猪,但涨跌不稳的行情和不成熟的技术,一直没有挣到钱,反而越养越亏。苟继明得知后,主动协调畜牧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教毛现中科学喂养,渐渐的,毛现中摆脱困境,走上了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的路子。
这两年,共和村发生的变化也引起了友邻乡镇的关注,经常有其它乡镇的干部到该村参观学习,每一次,苟继明除了会向他们介绍发展经验外,还会让大家提出良好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地建设共和村。苟继明说,共和村是他的第二故乡,虽然实现了整村脱贫,但他会继续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民风民俗的培育,尽快早日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仁玉余飞)近日,笔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春季开学前,广元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内涵发展”的教育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培训活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师德...
剑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剑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