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垭乡“四好村”创建示范点建设现场,干部和群众一起劳动。
——剑阁县柏垭乡扶贫工作小记
□郭勇 文/图
柏垭乡程山村村委会坐落在山腰的柏林坡上,村委会从今年6月份办起了扶贫伙食团。乡干部在村上开伙,誓言“不脱贫不回家”。10月13日,笔者在村委会会议室右侧见到这个伙食团,案板上有盆炒好的酸菜,冰柜里有切好的肉片和切断的葱,地上有一个完整和半个切口新鲜的冬瓜。该乡党委书记熊丽蓉熟练地从一个冰铁柜里取出自己的碗筷来,采访就从这只碗说起。
端起群众吃饭的碗,“碗论”的简单定位
“扶贫是一个宏伟的工程,我们是从与群众端同样的饭碗开始破题的!”熊丽蓉说,这是一个把心态与群众对齐的良好办法,干部比肩群众,贫困感同身受,干部才有动力,这就是她“碗论”的简单定位。
就在村委会旁边,干部守着4个易地搬迁的建设工地。共包括易地搬迁户35户102人,同步搬迁户24户80人。离村委会最近的安置点11户35人,其中贫困户8户24人,8月启动建设,建设场面热火朝天,预计10月底入住。
贫困户程勇生3口人75平米的住房即将封顶。他高兴地说:“这些干部就是我家里的人,里里外外都招呼得转!”程勇生说的这个编外的“家人”是乡干部黄全民,57岁了,天一亮就到这个工地上转,哪家缺工人他都帮忙张罗。民工张述银到工地上干了4天还不知道哪个才是房屋主人!张述银坦然地说:“这房子除了盖现浇板还搭了瓦屋顶,给群众遮雨做了两道保险,放心的很哈。”
给群众算好账,“账清”的简便算式
柏垭乡的三笔账算得笔者眼前发亮。一套压力传导账。通过把每天上级给乡上的指示建立台账,又把每笔台账上的工作任务开成任务条给每名干部,痕迹化管理,每个压力从上到下顺畅的。笔者看到汇集成册的两个本子里,有任务时间、责任干部名字和完成图片。
第二套是贫困户的建房面积账。“农户建房一律实行先批后建,建房面积实行一把尺子‘三次核定法\’,保证面积不超。”乡长周荣旭介绍,三次核定是指第一次下地脚灰线时量线,第二次核定是倒地圈时量圈,第三次是盖现浇板时量梁。线、圈、梁就像三道“紧箍咒”把房屋面积锁死。
第三套是产业增收账,“只要算得过,有钱赚就给群众引荐!”程山村支部书记郭安全说。村里迅速建起的肉牛养殖场,首期建圈3000平方米,计划存栏100头,因为采用“公司+集体+合作社 (贫困户及其他群众)模式,即“股权量化”和“入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年终按7:2:1的比例分红;村集体保底分红每年不低于1.17万元,贫困户人均保底分红每年不低于179.2元。这样保证了只赚不赔,都有积极性,当然贫困户脱贫后其所持有的股份要收归村集体组织。
扎实推进创建工作,进入“四好村”的简便路径
剑阁县9月25日召开全县“四好村”创建工作推进会,柏垭乡结合脱贫攻坚,立即贯彻落实,在程山村三、四组开展创建工作。该乡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和剑阁县“建、改、保、拆、美、配”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易地搬迁、随迁和D级危房改造,预计11月全面完工入住,让群众住上好房子,其中贫困户改造率达100%。
因为引入了肉牛和脆红李作为长远发展产业,配套山羊、土鸡作为短期发展产业,这样“两长两短”产业引导群众过上好日子。目前建立了程山村电子商务平台,已销售土鸡2000余只,畅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当有的地方还抱怨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时候,程山村现已有了很好的风气,村民有了好习惯。
村里搞了许多文体设施,67岁的村民程代生和65岁的老伴王莲英在村口的体育器材上正玩得开心。当笔者向当地干部问形成好风气的“法宝”时,干部说,把每任村干部的名字做成光荣榜上墙,挂在村里显眼的地方,这是树立正能量,然后村里多评模范先进。当然也要来些“实际”的,例如引导村民开展室内外环境综合整治,在贫困户中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展卫生保洁,建立群众健身小广场等。一句话:简便不简单,心到最重要。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广元讯(记者侯东)今年以来,剑阁县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积极创新举措解开贫困家庭就业“困难锁”,显著提升了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帮扶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就业。“实打实”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