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剑阁县城北镇锯山垭村都热闹非凡,方圆数十公里的村民纷纷聚集于此,享受民俗“大肉会”。
锯山垭“大肉会”风俗由来已久。顾名思义,“吃大肉”就是大家一起“大吃肉”。相传明朝时期的每年二月初三的“文昌会”和十月初一的“牛王会”时,锯山垭村民都要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献整猪谢恩。祭祀后每户分得一块重一到两公斤的熟肉,众人席地而坐分而食之,逐渐形成“大肉会”。如今的“大肉会”已经演变成包括干碟子(凉菜)、蒸菜和炒菜的“十碗加一品”筵席。最后端上席的是一块20公分见方,厚度过寸的两公斤重方块形红白大肉。那是猪身上的“保肋肉”剔除瘦肉后,用独特的方法烹制而成。“大肉”在头一天就要下锅,加五味调料,慢火焖炖,至“五味皆入,油腻自出,皮不烂,肉不流”时用筷子夹起来,入口“酥如豆腐”不嚼即化。
当地人认为“大肉”是敬过神灵的,多吃“大肉”就能得到神灵更多的佑护,所以远至绵阳、阆中、南部、苍溪、广元等地的人都来买餐券凑会,比赛吃“大肉”。
锯山垭“大肉会”是全国独具特色的民间祭祀习俗。近年来,由于办会的会首、厨师年老体弱,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肉会”无人理事,面临停办的困境。为了传承“大肉会”这一独特的民间习俗,剑阁县城北镇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安排人员协助办会,补贴办会所需资金,修建通往锯山垭村的水泥道路。如今的“大肉会”逐渐发展为集祭祀、农贸交易、旅游为一体的民间盛会。目前锯山垭“大肉会”已申报了广元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敏记者侯静)3月16日,记者从广元市朝天区委宣传部获悉,经省交通运输厅批准,位于川陕交界咽喉通道的“棋盘关”已更名为“七盘关”。历史文献上常见的地域名“七盘关”正式回归。七盘关位于...
剑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剑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