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佐忠(左三)组织专家研讨野鸦椿(食用型)培育技术。
□本报记者 吴平
在萧瑟的寒冬还能吃到山里细嫩的野菜?在印象里,春天才是各种植物窜出嫩芽的时节,但在省林草局退耕中心博士杨佐忠的执念下,一款叫“野鸦椿”的清水型山珍,让人们在冬天也能品到春天的清新。
猎取野菜山珍也需严谨论证
杨佐忠是广元苍溪人,第一次吃到野鸦椿是在2011年春节。在老家的宴席上,他看到的野鸦椿外形类似香椿,但没有香椿浓烈的味道;虽然陌生,但细腻的口感一下子就被味蕾接受。2012年又吃过一次后,杨佐忠坚定了上年那“惊鸿一味”不是由于自己偶尔的好胃口,而是源自实实在在的好味道。于是他在2013年正式踏上寻访之路。在水果界,有不少致力于搜集尚未被商品化开发的原始水果的“水果猎人”,而杨佐忠一不小心成了“野菜猎人”。
“即便在山里,它的分布也不多,非常零星。”2014年,杨佐忠采集了样本,先后送到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检验。两家都证实了样本奇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此外膳食纤维、黄酮、多酚等含量都明显高于传统主食蔬菜。在随后的几年里,杨佐忠每年都要检测一批,确定了其含量是稳定的,而非某年的偶然因素导致。
通过查询资料,杨佐忠发现,野鸦椿有不同品种,用途广泛,其花、种子和根部均可入药,分别具有镇痛、活血调经和戒毒清热利湿止痛作用,已有准字号成药产品上市。野鸦椿5-11月挂果,鲜艳的红色果实观赏性强,有清香味,江西、厦门等地选择造型好的,用在园林绿化当中,但在食用方面还是空白。
会不会有尚未检测出的对人体不好的物质?杨佐忠直言不讳道,理论上存在这个可能。其实这种情况在传统食品、药品中可能都存在,因此,最权威的证据是临床症状。据他考察,苍溪县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三四个乡镇的老人有以此充饥的传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一野味才淡出视野。
在科学检测和食用习惯两方面都做了调查后,杨佐忠决定研发该食用型山珍资源。
育种专利苗木量产移栽待上市
商业化开发第一关就是实现量产。但杨佐忠发现,野生环境下几乎没有两株野鸦椿是挨在一起的,说明用种子培育实生苗很难。
“可能由于种子在休眠期,也可能因为蜡质厚。虽然组培和扦插也可以,但还是种子来得快。”杨佐忠说,在他的动员下,成都农林科学院两位专家加入开发野鸦椿的行列,通过大量实验,最终解决了育苗难题,并申请了专利。
目前,该项目已受到广元市政府领导、市林业局和苍溪县科技局的关注与大力支持。
野鸦椿嫩芽不耐储、不耐运,气温一高很容易变质。正巧,苍溪县于2014年引进一家鲜活农产品精深加工厂,其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先进,产品多出口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通过含气料理工艺加工的野鸦椿,保持其颜色、鲜嫩口感和固有的营养成分都基本不变,保质期可达一年以上。杨佐忠将样品送给周围朋友品鉴,获得了一致好评。
野鸦椿和香椿虽然都有个“椿”字,但其亲缘关系很远。香椿一年只采短短几天,野鸦椿性状则像茶叶,萌发能力很强,4月初第一批采摘后,还可陆续多次采摘。鉴于其蛋白质、纤维含量高,老叶子可以做饲料。
但这之前,还要选育出最适于商品化开发的品种。“目前从外形大致判断有两个品种,哪个品种最好,要综合考虑其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此外品种性状与产地环境的关系、根据开发目标(食、药、赏)不同的品种定向选育等研究也刚刚起步。”杨佐忠说,不过他还是认为未来可期。作为一款重金属含量大大低于国标、达到富硒食品标准的生态森林食品,发展野鸦椿有望为助农增收增加一个富有潜力的产业,同时丰富餐桌和饮食文化。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近日,苍溪县白鹤乡伏公小学教师入户开展帮扶工作。副校长高黎来到白鹤乡茨垭村一组贫困户陈吕锦老人家中,见其突发重病,吐词...
苍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苍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