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博本报记者安元琴
9月,在苍溪县许多农户的院坝和种植园里,一颗颗鲜绿微黄、果实饱满的瓜蒌挂在藤上,正等待着农户的采收。
瓜蒌,是典型的食药兼用型农产品,它的根茎、果皮、果肉都可入药。早在上世纪60年代,苍溪县就曾大规模种植瓜蒌,到了80年代初,受市场影响,瓜蒌逐渐被猕猴桃等高收益经济作物所取代。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和该县“三大百亿产业”的实施、发展,消失多年的瓜蒌又重新出现在了田间地头,短短3年就发展到了上万亩的规模。
选好路子市场广
“这是我种植瓜蒌的第二年,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很多。”云峰镇紫练村63岁的村民任文金,已经种植瓜蒌两年了,除在自家地里种植之外,他还与邻近几家农户共同搭建了百米长的瓜蒌长廊,成了当地一道特色景观,“瓜蒌不需要太费心打理,而且成活率高,不容易生病,我们老年人管理起来很方便。”
“去年我在坡地上试种了30多株,一株苗成本才几块钱,每株结的有120多个果子,能赚近百元。”村民任银章告诉记者,他今年扩种了3亩半的瓜蒌,还在瓜架下面套种了黄豆、姜黄,开展立体种植,计划到了冬天再套种小麦。
“种植瓜蒌的好处主要在于对劳动力和技术要求不高”,苍溪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陈文远介绍说:“以前供销社和商贩们只收瓜壳,现在,根茎、瓜籽都能卖钱,经济价值大幅提升,当年种植当年见效。5年一个周期,算下来每年净赚4000多元,再套种蔬菜或者其它喜阴作物,一年可以收入6000多元。”
技术支持来护航
三年前,在林业站工作的陵江镇人杨勋良在中药材种植业领域发现了商机:瓜蒌种植具有成活率高、产量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而县内没有开始大规模种植,潜力巨大。
“我是从2013年开始决定搞瓜蒌种植的,那时候跑了省内外好多地方,就为了学到从种植管理到分类加工的全套技术。”经过多次外出取经,以及向曾经种植过瓜蒌的农户请教,杨勋良总结出了一套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瓜蒌种植经验,又从上海农科院采购了30多万株瓜蒌组培苗,开始了瓜蒌种植事业。
“我们以为农户垫资发种苗、与农户签订单的方式,首批在县内发展了2000亩瓜蒌。”杨勋良说,在首批瓜蒌成功种植后,刚好赶上了苍溪县提出发展猕猴桃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业和生态康养旅游业为主的“三大百亿产业”,瓜蒌产业也作为中药材产业的重点项目,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
“我们采用保底回收模式,为种植户解决了后顾之忧,每斤收购价格最低8角,市场好还要再涨,同时还全程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出苗率达到95%以上,挂果率达到100%,只要是合格产品,我们应收尽收。”杨勋良介绍,他的专合社还每年邀请农业专家来苍溪开展培训,现场解答农户种植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规模初具后劲强
经过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和项目业主的大力推动,目前,苍溪县的瓜蒌种植面积已经接近3万亩。与川明参、丹参等对地理条件要求较高的中药材不同,瓜蒌的适应性很强,在每个乡镇均有种植。
“我们村有300亩的猕猴桃园,因为受到溃疡病影响,基本都荒废了。”陵江镇玉女村主任王子荣告诉记者:“2016年,有业主流转我们村的土地种瓜蒌,当年亩产1000多斤,去年达到了1吨多,村民们不但可以收到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就近务工,比以前更方便了。”
“我们县瓜蒌种植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庭院经济模式,在房前屋后即可种植;二是果药套种模式,在猕猴桃挂果之前套种瓜蒌;三是大园区净种模式,把低产猕猴桃园改种瓜蒌。”陈文远告诉记者,目前县内主要的龙头企业有4家,业主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销路保障,并从科研机构统一订购种苗,解决了品种退化、果实商品性差等难题。县里也出台新政策,中药材种植每亩补贴200元的种苗款,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瓜蒌种植中。
根据规划,到2020年,苍溪全县计划发展瓜蒌5万亩,使之成为脱贫攻坚领域的生力军,同时该县还将扶持龙头企业升级、拓展瓜蒌加工产业链,为将苍溪县打造成为川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怀英刘慷9月20日至24日,广元51家企业360余个品种参展第六届四川农业博览会,精选了优质农产品,重点展示“广元七绝...
苍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