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远(左)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夏日炎炎,行走在苍溪县的农家庭园、农业园区,不时可见一派瓜藤绕架、瓜果累累的景象。此瓜非西瓜非冬瓜,而是药食两用的瓜蒌。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苍溪消逝多年的瓜蒌产业重获新生,短短3年时间,就从2000亩迅速扩种到近3万亩,其“体量”几乎与苍溪当家药材川明参旗鼓相当,并将在未来超越川明参。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瓜蒌在苍溪再度吃香呢?
既能卖钱 又可观赏
8月16日清晨,在云峰镇紫练村任家沟,一场新雨将任文金等农户联袂打造的几百米瓜蒌长廊点染得格外青翠。带着雨珠的藤蔓、圆溜溜的瓜蒌,弥漫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种瓜蒌投入不大,而且当年种植当年就有收益,但我们最怕种出来没有销路。”任文金说,“去年5月,在业主的带动下,我种了8分地,10月份就收了1200多斤瓜蒌,业主按每斤0.8元保底回收,我卖了960元。”
农户任银章说:“2016年,我花了200多元向业主买了35株苗子栽在荒坡上。第二年,每株平均就结了120个瓜蒌,业主回收,每株卖了接近100元。”
今年4月,任银章又投入2.5万元一下种了3.5亩瓜蒌,同时在瓜架下套种黄豆、姜黄等作物,这样,套种的收入足可以抵掉一年的肥料钱了!
在陵江镇玉女村,因为种了瓜蒌,一片低产猕猴桃园重新焕发生机。“2011年,村民发展了近300亩猕猴桃,但后来遭了猕猴桃溃疡病,大多都荒废了。”村主任王子荣说,“如果改种其他的,我们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2016年,我们干脆将其中200亩猕猴桃园流转给业主,让他利用猕猴桃园现成的架杆种瓜蒌,结果第一年亩产就达1000多斤,第二年达1吨多,今年亩产预计高达2吨多。这下子,老百姓不仅有了土地流转费,还能就近务工。”
记者还发现,农家庭园种植的瓜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他们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基础。东青镇中心村农户赵术元说:“我开了一个农家乐,前几年栽的几十株瓜蒌形成了30米的长廊景观,今年我将抓住县上打造‘七彩田园\’的机遇,加强对瓜蒌的管理,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耍。”
业主带动 订单收购
其实,瓜蒌是苍溪的老产业。“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有供销社和药材贩子收购,当地就发展过瓜蒌。”苍溪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陈文远说,“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瓜蒌与市场脱节,老百姓大都弃种了。直到2015年,全县的瓜蒌产业才在业主的带动下发展起来。”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皓云)近日,苍溪县城郊中学的学生在2018年第四届西部故事全国原创作品征文比赛中获得1白金奖,4金奖,4银奖,14铜奖的喜...
苍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苍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