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符修老人翻阅珍藏的老照片。
赵符修保存的集训期间的证件。
赵符修(左一)与战友合影的老照片。
《四川“两弹”老兵今安在?》后续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姚茂强摄影报道
“两弹”结合试验50周年,大型纪录片《绝密212》致敬老兵本报报道引发全川接力寻人,两位四川籍“两弹”战士先后有了消息他们的英雄事迹,他们坚守国家秘密的精神,令人感动……
每次回忆起青年时候,赵符修总感到一阵似有若无的“焦灼”,做梦还常梦到“周围都是沙漠戈壁”。他从未想到,50年后他和战友会被全川人寻找。
4月15日下午,绵阳高新区火炬北路。头发花白的赵符修老人,身杆笔直地站在窗前,手里拿着一张《华西都市报》,仔细阅读着那篇《“两弹”老兵:国家秘密守了一辈子》的文章。之前,广元的庄先生打进本报热线说,他认识赵符修,还曾一起在广元工作过,并向记者提供了赵符修的联系电话。
至此,经过本报连续三天报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电视台寻找的两位四川籍“两弹”老兵,终于全部有了着落。
代号212/
四川战士赴大漠
执行绝密任务
50年前,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大漠孤烟,黄沙漫天。一批年轻战士,在这里进行代号为“212”的绝密任务——“两弹”结合试验。四川战士赵符修和田现坤就在其中,并肩负了重要任务。
现年74岁的老兵史良,是赵符修和田现坤的战友。
1959年末,史良从河南坐了6天6夜的火车、汽车,到达巴丹吉林这片沙漠之地,开始了紧张的军事训练和基础文化课的学习。
几年后,已经是老兵的史良,见到了几位四川来的新兵蛋子。20岁上下的田现坤,个子比同龄人高大许多,放在战士里也是一眼就能发现。在史良的记忆里,这个四川小伙特别有“冲劲”,啥事儿都愿意冲在前面。
另一个胖乎乎的四川新兵,也引起了战友们的注意。“他叫赵符修,看起来很小,不爱跟人说话。”史良说,虽然接触不多,但他却一直记住了那张面孔。
在这里,经过对比选拔,一批青年战士肩负起一项绝密任务——两弹的结合试验。
1966年10月27日,罗布泊上空腾起一朵巨型蘑菇云,中国核弹、导弹结合试验宣告成功,从此,中国跃居导弹核大国之列。
试验成功后,年轻战士们坚守国家秘密,散落在全国各地,音信难觅。
老兵露面/
朋友打来电话:
我和他曾是同事
“20年前,我和赵符修曾在广元工作,对他的情况比较了解。1996年,我留在了广元,他随厂迁到绵阳,如今退休在绵阳,与儿子一起生活……”15日,广元市一位姓庄的先生,在看到华西都市报“寻找四川‘两弹\’老兵”报道后,打进热线提供了赵符修的联系电话。
15日下午,绵阳细雨纷飞。记者根据庄先生提供的地址,来到绵阳市高新区金禾小区。
“来了啊。”小区门口,一位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人,简单打了招呼后,便带着记者往家走。
“其实我名字里的‘符\’是富贵的‘富\’,为了简化才用的‘符\’。”赵符修老人的卧室里,至今保存着一本厚厚的影集和一个依然鲜红的《退伍证》,老人将它们摆在茶几上,由此慢慢讲述起那段尘封50年的往事。
1946年12月出生的赵符修,是广元苍溪县东溪镇(原绵阳地区苍溪县东溪镇)人。
“你看这照片,还是一个娃娃脸。”赵符修翻开蜡黄的影集向记者介绍:1963年12月,还在苍溪县读高二的他,因为政治过硬和文化素质较高,在当地政府“推荐”下,破格光荣入伍。
老兵赵符修
大漠秘训/
消除“零位”误差,荣立二等功
1963年12月底,赵符修坐了几天几夜“铁罐火车”,到达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下车后,他看到这里飞沙走石,一片荒凉。
赵符修清晰记得,进入部队之后,前三个月,他们除开正常的体能训练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保密教育”。
保密教育大致有两大块:一是不准将部队的任何信息向外人透露;二是不能与外界有任何联系。
之后,他们被选拔出来,参与“两弹”结合试验的绝密任务。
“10月25日夜晚,我们便入驻阵地(试验场),当晚乌云密布、风沙很大……”赵符修回忆,1966年10月25日晚,部队发出了集结号,当晚风沙很大,汽车都辨不清方向,靠人戴起防沙罩在前面引路,“可想而知,从基地到试验场3公里的路程,居然走了一个半小时。”
试验开始前夕,作为舵机操作手的赵符修,再次较起劲来。原本按照技术要求,舵机调到±0.3伏即可。结果,他硬是给调到了0.05伏,但还是认为不够精确,又继续跟调试器耗上劲。
最终,在众人瞩目下,4个舵机全部被调整到零位,导弹起飞的零位误差干扰被消除,这意味着导弹起飞变得更为精准。赵符修长舒了一口气。之后,他也因此荣获二等功。
艰苦岁月/
钱老不爱吃肉,说填饱肚子就行
采访中,赵符修不止一次提到了当时的艰苦。
“艰苦的可不止我们普通士兵,连领导都这样。”赵符修说,在试验前,钱学森、聂荣臻等领导都来视察过,而他记得最清楚的,还是和钱学森相处的一个月,“我给他当‘炊事员\’来着。”
当时赵符修在军营有个绰号——“小胖墩”。那时候,由于年纪小,他不愿与其他人交流,常常一个人闷着头学习。
一次,他被分派到伙食团,专门给钱学森做饭。“那时候条件苦嘛,领导吃得也差。”赵符修说,钱学森很平易近人,“每天必备的菜,只有馒头、泡菜和稀饭。”
他说,钱老不喜欢吃肉,“他说吃素身体好,填饱肚子就行了,专心搞科研才是重要的。”钱老还告诉他,搞“两弹”工作,要精益求精,一点差错就会酿成大祸。
钱老的这些话,“小胖墩”一直记在心里。
老兵田现坤
丈夫辞世10年
妻子才知他的“秘密”
4月13日上午,阳光落在68岁的惠雪身上,她轻轻捋了捋垂下的白发。
“老田,这会儿都在找你了。”布满褶皱的手中,一张黑白旧照片上留住一段时光的风采:她穿着长裙,双目满是幸福,乌黑长发落在肩头。她站在一位俊朗青年的身边,这是她的结发丈夫——田现坤。
“老田,现在都在找你了。”惠雪轻轻擦拭旧照片,更多的话语慢慢酿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你本事可真大啊,要这么多人找你。”
随后,她拿起电话,拨通了本报热线,叹了口气:“我丈夫田现坤已于1992年年底去世了。”
在她的房间里,锁着一段属于他们的记忆。
“老田的退伍、转业证明,我至今都还保存着。”惠雪把这些小心收藏着,连儿女也不能轻易触碰,“他的二等功证书,我依然保存着。”
惠雪说,当初与他相恋,看中的就是老田的老实,“但没想到,有个秘密他瞒了我们一辈子。”
“老田1992年下半年,因病永远离开了。”惠雪说,当初只晓得他在部队里工作,具体做什么就不得而知了,“直到他去世10年后,我才在一本书上读到,自己的丈夫秘密参加了‘两弹\’对接。”
钻进“两弹”缝隙奋战80分钟
聂帅上前与他握手
对于丈夫的很多事情,惠雪是从后来的公开资料中看到,但健在老兵史良却对这名四川战友一直记忆犹新。
史良说,田现坤就是个“莽汉子”,啥事儿都愿意冲前面。
1961年,内蒙古巴丹吉林的黄沙,依旧是“飞扬跋扈”。田现坤等四川新兵,首次嗅到了异于盆地湿热的炎热,皮肤在骄阳下迅速变黑。
20岁上下的田现坤,由于踏实肯干,屡立功绩。在结合试验前,他被升任为发射中队班长、阵地操作手。
1966年10月26日下午,一股寒潮席卷这里。那天,核弹头与导弹在进行紧张对接,但一个难题却摆在眼前急需解决:两弹之间仅50厘米间隙中,需要安装并调试好引爆装置、调温系统等。
承担这项工作的田现坤,二话没说就脱下保护服,半蹲半坐在弹头与弹体夹缝中,重复起曾经训练过的每个动作。
沙漠的风,吹得红旗呼呼作响。现场除了指挥员的声音外,所有人都在屏息注视着塔架上的身影。
80分钟后,弹头引爆装置、调温系统等设备都检测安装成功。至此,两弹实现历史性的结合。当他走下架梯时,聂荣臻元帅上前握住他的手,久久没松开。
铭记英雄
《绝密212》
邀老兵拍摄纪录片
得知老战友史良还一直记挂着自己时,赵符修情绪变得激动。
“以前我是个不爱说话的小胖墩,现在很想和战友见面,肯定有说不完的话啊。”赵符修说。
随着“两弹”结合试验50周年纪念到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电视台联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纪录片《绝密212》,试图全面还原“两弹”结合试验。
4月15日下午,《绝密212》总编导聂少勇表示,为了拍摄这部六集的大型纪录片,他们跑遍全国10多个省,已采访了70多名当年亲历者,其中包括聂荣臻、钱学森当年秘书,当时的研制人员,以及发射人员等,纪录片预计在今年10月播出。
如今能找到四川老兵,聂少勇激动地表示:“会尽快来川采访赵符修,以及田现坤的家人。”
新闻推荐
华西城市读本讯(邓仕斌记者刘彦谷)为切实做好今年防汛工作,保证电网安全度汛,国网苍溪县供电公司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未雨绸缪积极抓好该县工作。该公司成立...
苍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苍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