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在地里砍包谷秆。
贫困户钟立联的老伴在喂鸭子。
驻扎点: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
编者按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吹响了全力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全省各地迅速掀起***的热潮。为了反映四川省扶贫攻坚的进展情况,分享各地真帮实扶、脱贫奔康的好思路好做法、展示驻村帮扶干部的风采,本报派出7路记者深入贫困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新闻写在大地上。
即日起,本报推出《决战全面小康 全力***——农报记者走进扶贫第一线》特别报道,让广大读者从记者带着泥土芳香的字里行间,感受贫困村的点滴可喜变化,共同为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携手并进奔向全面小康!
□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文/图
8月4日,记者走进苍溪县五龙镇的一个贫困村——三会村。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记者深深感受到了贫困村、贫困户积极脱贫致富的热情,同时也意识到:一个贫困村要脱贫,还需要好产业和致富能手的带动。
64户贫困户
家家都有帮扶计划
8月4日清晨7点半。记者随苍溪县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三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谭舟,直奔村子。一个小时后,我们便到了三会村。站在村口一望,蓝天下远山连绵;耳边传来阵阵蝉鸣;青草野花的清香,在空气里浮动……这里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会村有368户村民,其中有64户贫困户,前不久被升级为“重点贫困村”。来到村委会,记者看到墙上书写着一行标语:“十项规划扶贫惠民生,五轮驱动打赢攻坚战。”
围绕着扶贫话题,记者与谭舟摆开了龙门阵。谭舟是8月1日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他告诉我,今年初,县政府办的帮扶干部就为64户贫困户一对一地制订了帮扶计划,针对性地为他们选择了适宜发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三会村的扶贫主导产业为“1+3”——“1”是1000亩现代猕猴桃园,“3”是林下经济、优质粮油、生态养殖。“今后还会发展 ‘1+N’产业,多条腿走路,帮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谭舟说,个别村民对扶贫的认识还很片面,认为“给一点儿钱”就可以了。“政府的扶贫补助只是引导性补助。要脱贫致富,关键还得靠老百姓在政府的帮扶下,主动积极地发展产业。”
养鸭养土鸡
村民脱贫有信心
8月4日上午10点25分,记者来到贫困户钟立联家中串门。
“由于丈母娘长年患病,我家里是负债累累。但现在,我已有了脱贫的信心。”钟立联高兴地说,今年5月底,帮扶干部为他送了30只鸭苗。他平时把鸭子敞放到稻田,再喂一些包谷籽,现在1只已长到两斤重,两个月后就可出栏。钟立联估计,到时这批鸭子能为他带来1200元收入。“上面引路,下面靠自己。如果有人帮扶,我还不努力,就对不起党和政府。”
10点45分,天空飘起小雨。记者又走进了贫困户潘大良的家。潘大良说,他以前缺乏发展意识,只是零星养点土鸡自己吃,偶尔也会在赶场天出售个把只。1个月前,帮扶干部为潘大良送来100只鸡苗,他第一次尝试规模饲养土鸡。“只要我坚持给鸡喂粮食,一家公司还会全部收购我的。估计出栏能卖5000多元。第二年,我就有本钱自己发展了。”(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8月14日,仲青山(左一)在梨园为果农进行技术指导。转型路上一波三折,苍溪雪梨重振雄风□陈朝文本报记者周金泉文/图“我这棵雪梨树,10多天前就有人交了300元定金。”8月14日,苍溪县青盐雪梨专业合作社...
苍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