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奚振海
摁下“遥控器”,埋在大脑中特定靶点的“芯片”释放出弱电脉冲,刺激脑部运动神经元——原本失控震颤的身体恢复了自主行动的机能。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诊疗中心给患者治病的一幕——近日,柳州一名患帕金森病10余年的市民,成功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从久坐的轮椅上重新站了起来……
这一天,广西科大一附院帕金森病诊治中心,聚集着等待的人群——除了患者、家属、医生专家外,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帕友们。他们心情激动,充满期待。
在这3周前,广西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影像科、麻醉科的专家团队,完成了一台多学科协作微创精准治疗术式,在病人齐先生(化名)的脑内特殊部位植入了一个电极。
“手术过程中我们已经做了测试,芯片释放位置准确,病人术后状态不错,所以我们很有信心。”一切准备就绪,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黄进瑜医生拿起遥控器,对着齐先生前胸上的接收器加1.5伏电压。
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病人身体僵硬感逐渐缓解,自行站了起来并迈开步子,迈腿摆臂像正常人一样走路、拐弯、后退,手部活动自如……
所有人都沸腾了,现场医务人员及帕友们热烈鼓掌,共同见证这一“奇迹”的发生。齐先生妻子抱着医生流下激动的泪水。为了照顾病人,她已经八九年没睡上一个完整觉了。
作为一名坚守28年的神经内科专家,黄进瑜接诊过太多帕金森病患者,这种“最痛苦的疾病”,让病人和家属的生活质量极度下降,“如今,电影里出现的黑科技从大荧幕来到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医生,我也特别感动和欣慰。”黄进瑜说。
5年前,齐先生第一次找到黄进瑜,被确诊为帕金森病时,病情已经严重到失去正常生活能力:肢体僵硬抖动,步子也迈不开。经过口服抗帕金森药物,他症状缓解,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但药物疗效最多能维持5至8年,这是帕金森病用药的“蜜月期”。黄进瑜告诉他们,药物疗效不好,还可以做DBS手术,就是通过植入颅内的芯片(电极)发放电脉冲来指挥肢体的运动。
5年后,正如黄进瑜预料的那样,药物渐渐失效,病人病情加重。经过严格评估手术风险及适应症,家属果断同意手术治疗。
黄进瑜1993年大学毕业到广西科大一附院工作,之后便开始挑战脑部“罕见病”,老年痴呆、帕金森、运动障碍等神经变性疾病成为她关注的重点领域。为齐先生实施的这一例DSB手术,是她从医近30年来最引以为傲的一次突破。
让病人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下去,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为了掌握国际先进技术,2015年,黄进瑜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神经病学暨神经心理学研究所工作学习。她热爱和喜欢这份职业,全力以赴迎接“黑科技”时代的到来,责无旁贷地挑起让患者“重启人生”的责任。
新闻推荐
布氏鲸捕食过程。庞聪/摄本报记者余锋通讯员曾云夏骆鑫2月2日,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鲸类调查小组前往北海市涠洲岛...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