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是广西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的职工,记得当时公司河口仓打报告申请买鸡的职工特别多。
当时市场物资短缺,大多食品凭票供应,副食品更难买到。而河口仓却有一些不合出口规格的家禽等可作内销处理。职工如需购买,必须打报告申述理由和数量,经公司领导批准方可买购。起初,职工大同小异地写上“我需要1只鸡改善生活,请领导批准”等。领导看过后,这些报告大多数如泥牛入海,只有个别体弱多病职工的报告得到批准。俗语说“吃一堑,长一智。”一些职工多次“碰钉”后,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在报告中做起“病”字“文章”来。领导一见此情,二话不说就签上“同意”二字。这招“瞒天过海”之计灵验后,其他职工纷纷仿效,如法炮制。此后,凡打报告者不是写“有病”就写“贫血”,或写“身体虚弱”等原因,大多数职工的报告都能如愿以偿得到批准。
后来报告还闹了笑话。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位从部队转业来公司的主要领导到河口仓调研。职工心想“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定平易近人,请他批报告一定有求必应。当一百多张报告如雪片似地飞到领导手中时,他不禁愕然:河口仓怎么这么多病号?他带着这个情况匆匆到公司医疗室找医生询问。医生委婉地回答,公司领导历来关心职工,每年都安排职工体检、打各种预防针,还天天打扫环境卫生,没有什么传染病。职工的“疾病”主要是因积极工作而劳累、缺乏营养所至。如果能经常批准一些肉类给他们改善生活,“病”就会自然减少。这位新领导听后如释重负,并欣然采纳了这条意见。此后,为了避免大家写报告称病买鸡,公司不但放宽了批报告的条件,还在过年过节前下发通知,每人都配售一两只鸡或其他肉类等给职工。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化,市场繁荣、物质丰富,鸡鸭鱼肉等副食品任人选购。从此,公司就没有打报告买鸡鸭的职工了。
新闻推荐
■简讯本报南宁讯(记者/李新雄通讯员/蓝必贤)11月13-15日,广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成果交流活动在广西科技馆举行。上千种...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