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看更多内容
■本报记者何恒清
治病救人,于一个医生而言,就是最大的意义。 ——孔盾
■访谈对象
孔盾(化名),男,1982年生,今年38岁,广西某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
■访谈故事
孔盾是国内最早一批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的外科医生,同时也是第一个躺在手术台上被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的外科医生。
2017年的一天,孔盾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去做了个B超检查。帮忙检查的同事惊叫起来:“坏了,长了个东西!”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孔盾对其他的癌,如胃癌、肠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并不是特别的害怕,他最担心的就是肝癌,万万没想到正是肝部长了个东西。
孔盾是一名小儿外科医生,刚毕业做住院医师那三年,基本都是泡在医院,自己值班不说,即使不值班也参与到很多手术中去。那些年,孔盾已经可以完成大部分高难度手术。多的时候,孔盾一年做手术上千例,少的时候也有500例左右。对于一个年轻的医生来说,一年这么大的手术量是不多见的。
长期超负荷工作,孔盾睡眠严重不足。2012年至2017年期间,孔盾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因为睡眠严重不足,孔盾养成了一个习惯——有时做完手术太累了,他就在手术床上眯一会,休息个10来分钟。
时常躺在手术床上休息,也不知什么时候,迷糊中的孔盾脑海中竟闪过这样一个念头:会不会有那么一天,躺在床上需要开刀做手术的变成自己?
没想到,脑海中一闪而过的“不祥”念头,数年后竟成为现实。
按常规手术,孔盾要切掉三分之一的肝脏,如果这样,那以后他就做不了外科医生了。在与医院专家探讨后,孔盾决定做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此前,孔盾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第一批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此次却躺在手术台上成为被手术者。
术后,同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我们优秀的外科医生顺利完成手术,一切安好。”下面一片祝福留言。
■访谈面对面
问:你是如何选择从医这条路的?
答: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几乎每半年就住院一次,对于打针吃药,早习以为常。小时候还遭遇过两次意外。成长路上磕磕碰碰,家里人一直希望我长大后能学医。
问:你此次患病跟以前的工作生活有关吗?
答:或许与过度疲劳有关。2017年初医院筹备小儿肝移植,我们科室三五个人把所有核心技术整合起来,事无巨细,非常辛苦,其间有时还要轮值急诊,从下午6点到第二天上午8点,最多时一个晚上需要看100多个病人。每到第二天早上交班时,疲惫不堪,整个人感觉虚脱一样。
问:患病以后,你是如何告诉家人的?
答:第一天拿到B超和CT结果时一夜未眠,第二天我才敢告诉妻子。但是我不敢跟父母说,我是独子,父母从小就担心我的身体,我没法直面他们说出这个事,所以拜托导师跟父母说一下。之后,父母从不在我面前提及这事,从不在我面前哭泣,任何家务都不让我干,给我做的饭菜都是最新鲜的。但是,我时常发现他们的眼睛是红的。
问:之前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看惯了生生死死,后来自己也亲身经历了生死考验,你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吗?
答:对于生死,自己亲身经历过还是完全不一样。做完B超、磁共振检查当晚,我躺在床上,看着身边熟睡的老婆孩子,眼泪禁不住哗哗往下流。为了不吵醒他们,我强忍住没有哭出来。一个晚上没有合眼,脑子里尽是想着怎么处理后事,想着把银行卡及密码等交代清楚,想着要给孩子写封信,嘱咐他们成长路上要注意的事情。
以前可能是因为年轻,老是给自己加压,现在一切顺其自然,能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而且也特别珍惜感情,注重跟朋友聊天、聚会,注重对父母、爱人、孩子的陪伴。现在尽量把时间都安排得合理一些,心态上更放松一些。
问:大病之后,对之前那么拼命地工作,后悔吗?
答:大病之后不久,2018年我去美国匹茨堡学习,节奏慢下来后,我经常在想:治病救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要继续认真完成好自己的事业。
当然,以前每天的日程都是安排得满满的,经常在医院随便应付着吃,现在尽量争取回家吃个饭,陪陪孩子,陪陪家人。
问:当你每做成功一个手术,救活一个危急病人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答:每年做数百个上千个手术,把很多危重病人从“鬼门关”抢救了过来,很有成就感,遇到救不了的,自己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哭一会,回来后继续投入下一个手术,救下一个病人。
问:到目前为止,你做过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答:2015年在北京儿研所进修,当时我33岁,就可以做四级手术了,当时这个年纪在全国也没有多少。目前,可以做肝移植手术及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的医生同样也不是很多。我从零基础开始,第一年参与完成的肝移植患儿100%存活。
问:假如还有一天可活,你会做些什么?
答:2017年生病的时候脑海里曾闪现过这样一个念头:是积极治疗还是消失?我很喜欢瑞士,喜欢阿尔卑斯山脉,绿草如茵,曾想在那安安静静地消失。
问: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这世上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
答:对于人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过程,酸甜苦辣都是味道,如果不能摆脱就直视它们。相对于宇宙长河,人生太过渺小,但人是有感情的,在感情的世界里,却又可以浩瀚无边、丰富多彩。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才更要珍惜,把它过好,过得有意义。治病救人,于一个医生而言,就是最大的意义。
■访谈手记
这些年来,时不时会传出一些正当年的行业翘楚患病倒下或英年早逝的消息,令人扼腕叹息,分外痛心。而探寻其原因,多是过劳引起。
现代人喜欢跑步前进,或者更准确一点说,现代人被很多东西裹挟着不得不往前跑。越繁华的都市,越竞争激烈的行业,越前沿的单位,越高端的人才,越重要的岗位,越是如此。
孔盾应该算是那往前奔跑大军中的一员。多年来,他拼命跟国内各位卓有建树的导师学手术、做手术,不分昼夜,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直至有一天,身体提出严重抗议。
大病之后,孔盾反思:以前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工作,到底值不值得?最终,他还是想明白了:治病救人,始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只是,有时自知,有时不自知。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或许,这就是孔盾寻找到的生命意义所在。
不过,大病之后,孔盾也认识到:活着就有希望,没有生命,什么都没有了。
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健康地活着,才能一次次站在手术台上;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健康地活着,才可以从“鬼门关”救下更多的人。
前行路上,总有很多时候,总有很多理由让我们日夜兼程,全力以赴。只是,每一个人,需要时不时审视一下自己的步伐:我们跑得是不是太快了?太快了,有时我们的身体会跟不上;太快了,一旦跌倒爬不起来,我们就无法继续下一程。
栏目结束语
去年12月17日,《生命感悟》栏目与读者见面,至今已刊发了20期访谈,这些访谈真实地记录了一些普通人在遭遇病魔,走在“鬼门关”时的痛苦与煎熬,抗争与坚持,乐观与豁达,反思与觉醒,深受读者欢迎。
因为记者工作的调整,《生命感悟》到此将告一段落。感谢读者半年来的关注,类似的内容将以其他形式在未来与大家见面。希望这20期的访谈,能给困境中的人希望和鼓舞,给健康的人触动和警示,在未来的日子更加珍惜健康、珍惜生命、珍惜当下。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罗琦通讯员/卢有连)日前,记者从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了解到,该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技能考核鉴...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