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新雄通讯员何春霞
她与团队克难攻坚,成功创制广西第一个自主选育的粉蕉新品种“金粉1号”,新品种遍布中国所有香蕉产区及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她与团队并肩作战,成功选育世界首个毛葡萄两性花品种,人工栽培技术成果世界领先……
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明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农民钱袋里。
一年365天,赵明及其团队大概有200多天在野外作业。他们主要从事香蕉、野生毛葡萄等作物资源收集评价、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在农业领域,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和等待,选育一个新品种至少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些工作单靠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赵明认为,完成一个项目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
为了提高作物系统性资源收集效率,赵明和团队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多次踩点,制定了科学的“一流域二边线三大山”广西香蕉资源收集方案,收集区域涉及南宁市、玉林市、百色市、钦州市等二十几个市县的山野,在宽阔的邕江流域,绵长的中越边境线,宽广辽远的海岸线,山脉绵延的十万大山、六万大山、大容山,都留下了这群科技工作者的脚印和汗水。赵明告诉记者,“我们团队所从事的以本土野生蕉为父本的香蕉远缘杂交育种研究,父本是野生的,需要到深山老林去采集资源,我们出门一走就是一天,有时一天都吃不上饭,大家出门的时候都相互提醒吃饱一点、吃撑一点,因为你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吃到下一顿。”
广西丘陵错综,山路崎岖,雨量充沛,很多野外收集父本野生蕉的原生态环境荒无人烟,赵明及队员们被蚊子、蚂蟥和蛇咬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一次,赵明临时接到了要去大容山采集紫皮野蕉资源的通知。当时,由于家里没人照顾孩子,赵明带着孩子一起上山。那一年,儿子4岁。在途中,避免不了被蚊虫、蚂蟥叮咬,免不了流血,给孩子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山野里采集资源只是赵明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她的另一部分科研工作则需要在田里进行。在田里,需要用来自野生香蕉的花粉给栽培种蕉的雌花授粉。香蕉树通常有4米多高,需要搭承梯子,但搭梯子的地面凹凸不平,而且香蕉是草本植物,支撑力不强,人上去后,梯子容易摇晃。对于第一次站在上面授粉的经历,赵明记忆犹新。当时刮着风,香蕉树和梯子不停摇晃,更严重的是,香蕉花散发出的迷人香味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出于本能反应,赵明完全控制不了自己,腿抖个不停。“当时,我可怕了,好在蜜蜂没蜇我。我现在胆儿可大了。”
有了十几年野外搜寻采集的经验,赵明和她的队员们都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领,在几十米远的地方就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树丛里的野生香蕉。从城里大老远来到山野,每遇到一棵野生香蕉,都足以让赵明欣喜不已。“寻香”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赵明和团队成员乐在其中。
“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在谈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赵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不做了,不做的话,一点结果都没有。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在从事科研的道路上,赵明体会过“一千次的实验仍得不到理想结果”的崩溃,但是她不放弃。那些杂交苗就是她的宝贝,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她绝不退缩。“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主要是做杂交育种的工作,我每天做梦都在想哪株杂交苗可以出一个好品种。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这个品种出来以后在产业上能够得到应用,能够对产业的提质增效产生价值。”
据悉,金粉1号是广西第一个自主选育的粉蕉品种,填补了我区没有粉蕉品种的空白,成熟的粉蕉果肉白色,口感软滑香甜,可食率77.2%。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较强、生长快等优点。
“我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均来自于前辈的积累和团队智慧的结晶,正是有了团队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走得更稳更远。”赵明常怀感恩之心,带着责任和担当在农业领域默默耕耘。
“当看到农户因为种了我们的新品种,每年多收了几万元钱,因此而脱贫了,我真的很开心。”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东北女孩赵明也买了不少漂亮的裙子,但她很少能穿上。“野外工作,简单方便的休闲服或运动装最适合我。我的每一条裤子、每一件衣服都沾有植物汁液,洗也洗不掉。”
新闻推荐
我毕业于北京城市学院表演系,是整个家族唯一的大学生。东北老家的叔叔得知校名后,问我:“城市学院?毕业以后是不是能当城管?”...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