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重庆电 “现在不仅有荣昌陶国家级创作基地,还要建设中国陶瓷之都,我就不愁接班人的问题啦。”16岁开始学艺、现今70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说,前两年他最担心的就是这门手艺今后会失传。
荣昌陶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时期闻名于世,有“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美誉。1953年,荣昌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陶、云南建水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2011年,荣昌陶器制作、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评为“巴渝十二品”。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从这些流传百年的民谣,或可一窥古时荣昌陶的繁盛。
重庆市荣昌区《关于加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意见》《荣昌区“人才兴陶”十一条》等一系列措施已经出台。梁先才说,随着各级各部门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上门拜师。
在梁先才的工作室,不少年轻的工匠在细心地捏、敲、打磨着手上的陶器,眼神专注。打造雏形,用锤头敲打边缘,盖帽,浇水确保陶体温度一致……这样看似单调机械的拉坯,却是制作工序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做一个至少需要两小时。
年轻的学院派也加入到这项非遗工作中。在安富镇通安村,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管永双夫妇租了一处老房子作为工作室,潜心制陶。近年来,管永双致力于荣昌陶的创新,在汉代灰釉的基础上,将不同的植物灰烬进行分类,制出20多种天然灰釉。
管永双拿起一个杏黄色的陶杯,杯身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这个是加了银杏叶到陶泥中,最后烧制出来有‘星空’效果,让人爱不释手。”他坚持用传统柴烧方法,从二十多小时到几天几夜,陶坯在窑室温度1100℃至1180℃时,吸收松柴的有机成分,达到坯体釉色(如天目釉、西绿釉、天目花釉、朱砂釉等)发生自然变化和窑变。
管永双说,希望和妻子一起挖掘、保护荣昌本土的手工技艺,并利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对荣昌陶进行再设计、再创作,做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陶艺作品。
不管是老一辈非遗传承人,还是新生代荣昌陶制作人,他们用双手制作出的精美陶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新闻推荐
因地铁五号线建设需要,我公司计划于2019年12月9日00:00至12:00对供水管道进行停水迁改。届时,那历路、那洪大道(那历路至壮锦...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