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坚持16年做公益,在小事中倾注大爱,她不仅传播了正能量也为自己换来了众多荣誉。本报记者史梦婷摄
【点赞人物】专职公益人王静
【点赞事迹】坚持16年做公益
富有爱心勇于创新
2002年,王静刚从大学毕业,遇到一位在广西红十字会工作的外国专家,交谈得知,广西红十字会正在招人,王静因此有了第一份工作,她的公益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加入广西红十字会后,王静参与了人道主义援建农村改水改厕公益项目办的工作,为农村建设生态旱厕。作为项目助理,4年半的时间王静跟着专家跑了近百个村子,协助建设了近1万座生态旱厕和近50套供水系统,看到农民因为家里有了旱厕而笑逐颜开的时候,她说:“这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能帮助到别人,很有成就感,觉得很踏实。”
项目完成后,王静看到一个艾滋病防治项目在招人,又接过艾滋病防治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在艾滋病防治门诊工作时,王静接触到吸毒者和患艾人群,“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吸毒的艾滋病患者生命垂危时,我们通知家属过来看他最后一眼,他的家属却拒绝了,家属甚至都没有来料理后事。”这件事对王静的触动非常大,她第一次在别人的身上感受到了“彻底被抛弃”的感觉,她也注意到,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关爱的群体。
2009年,王静前往朝阳街道望州社区开展社区戒毒(康复)服务,其中一名帮助对象叫阿辉,45岁的他有20年的吸毒史,生活过得既苦闷又狂躁,王静的工作难以展开。为了让阿辉卸下心防,王静和同事们坚持登门拜访、不定期和他聊天谈心,阿辉终于愿意主动交流,并痛下决心戒毒。“阿辉的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原来我没被大家抛弃。”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阿辉逐渐戒除毒瘾,还成为一名同伴教员,加入劝导他人戒毒的行列。
阿辉成功戒毒,帮助王静团队开创了“社工+同伴教员”合作的全新社区戒毒(康复)模式,也就是“望州模式”,这是南宁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模式的首创,目前已在南宁市进行推广。2012年,望州社区被评为了全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点。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为了使公益项目更好地开展,2013年,王静创办了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广西唯一一家已注册,服务范围包括禁毒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组织。“乐益行”,快乐一起前行,王静始终记得她前行的动力和初心。该中心是一家陪伴边缘困难群体的社工机构,主要开展社区戒毒康复、艾滋病预防干预及社区矫正等社会工作。
创新模式,引入“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方式,为社区带去方便;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社区防毒禁毒宣传;救助供养城乡特困人员,一个个项目都倾注了王静与团队的心血。“乐益行”也渐渐从原有的4人发展到13人,机构也获得了社会、政府的肯定,2016年“乐益行”被评为“南宁市2016年社会组织5A等级单位”,并获评“2017年度全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2013年获得广西防艾突出贡献个人奖、2014年荣获全国青少年禁毒培训师资格、2015年荣获首届“广西最美社工”称号、2016年被评为“南宁市五星级志愿者”——王静获得的荣誉挂满了墙壁,但王静更喜欢专职公益人的称号,“我觉得做公益不仅需要一腔热血,更需要用专业来造福社会”。
转眼间,王静已经在公益路上走过了16个春秋,2019年,王静将在公益之路上继续前行,积极开展青少年合成毒品预防干预工作。
“这16年来,我都没有放弃的念头,因为做公益真的能收获快乐,开阔眼界,有时候确实是很辛苦,但我能坚持下去。”王静的故事告诉我们,或许我们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可以在小事中倾注大爱。
新闻推荐
左志强和左炀父子坚守在春运飞行一线,输送一批批旅客平安回家。(刘巍摄)1月28日5时50分,南航广西分公司飞行员左炀已经换好服...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