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会面对许许多多的选择。诸如: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上哪所高校、学何种专业、选什么职业、找怎样的配偶等。林林总总的选择,不胜枚举。
30多年前,北海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翌年,刚跨出军校大门的我,有幸踏上了这方热土。初来乍到,既喜又忧。喜的是,离自己家乡近了;忧的是,当时北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还很落后,且发展后劲不看好。上军校前,我的老部队在珠海。对特区先入为主的优越感,让我在心里产生了巨大落差,说是忧过于喜更恰当。
一晃三四年过去了,可我并没有考虑在驻地北海找对象,我觉得在家乡解决个人问题更合适,一旦军旅生涯画上句号,便转业回原籍。
某日,部队举行军营开放日活动。一位来自原籍的老农(后来才知道是村委干部),闻知部队里有个杨排长是同乡后,找到了我。
老农:“我是五塘的,小杨你哪个乡的?”
我:“中和。离省城最远的小乡。”
老农:“喔!我去过中和呢。你想回老家安家?”
我:“是。父母特想我在县城找对象,家人到县里办事、看病也有个落脚点。”
老农:“你爱家乡吗?”
我:“当然!谁不爱自己家乡!”
老农:“你觉得家乡穷吗?”
我:“穷!穷得不得了。”
老农:“那你该在北海安家!”
我:“哦......”
老农:“因为家乡穷;因为家乡差;因为你转业回乡安置,会跟家乡人抢位置、夺饭碗。所以,你若真爱家乡,就该把家安在外面,腾出位子让给家乡人。”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决定把家安在北海。
兵贵神速。我很快就完成了“恋爱,结婚,育子”“三部曲”。在这短短的几年,北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道路纵横交错,市区变大了,规划得大气、超前,“三通一平”推进到了天津路。街道宽阔笔直,新颖漂亮,“高大上”在广西出名,彰显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独特风范。特别是当时的北海,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大搞房地产开发,搞活边境贸易,放开市场,降低门槛,招贤纳士,千军万马竞相逐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佳讯连连,惊喜不断。我虽身在军营,然而每当耳闻目睹一波接一波的跨越式发展大事、盛景时,真心替北海这个驻地城市骄傲。渐渐地,我更加热爱北海了。
前进的路上不会总是风正帆直。后来,国家宏观调控、收紧银根,北海的发展一时跌入了低谷。可北海始终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负累前行,不断调整步伐,在困境中艰难跋涉,在严重挑战中寻求新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化解房地产泡沫、修通“烂尾路”、重整建设“残局”等方面,北海交出了满意答卷。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进入新世纪,
我被组织安排转业,我选择到海关执法船工作,实现了把家安在北海的夙愿。
岁月匆匆,现在已年过半百,我虽然没有大作为,但很知足。我见证了北海的巨变,也参与了北海的建设。北部湾广场、北铁一级公路、北海火车站等地方的绿化;北海机场首航仪式、北海火车站通车庆典;海军赠送中山公园鱼雷快艇的管护、吊装、起运;党江海堤加固、钦北铁路塌方等抢险现场……都留下了我挥洒汗水的身影和乐于奉献的青春足迹。无论是在军营做“兵哥哥”,还是解甲成了北海新市民,我都乐意牺牲休息时间,辛勤撰文投稿,为北海的发展鼓与呼,多次被评为北海日报优秀通讯员。
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北海。是改革开放改变了北海,是北海的大发展提供了“海纳百川”的大平台,使我拥有条件选择北海,如愿圆安家梦,成为千千万万个“新北海人”的其中一分子。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16日从应急管理部了解到,针对台风“山竹”,应急管理部要求各单位按照气象部门研判信息,...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