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叶生华
以前在乡下时,经常遇到吃“碗底头”的事。
邻里人家办婚嫁喜事,起码热闹上三天。第一天做准备,邻里人家都去帮忙,中饭、晚饭自然吃在东家。第二天办正事,摆喜酒,邻里人家继续帮忙、喝喜酒。晚饭后回家时,东家很真诚地招呼大家明天家里别做饭,来吃“碗底头”。第三天的早餐在办喜事人家吃“碗底头”,中餐继续吃“碗底头”,晚餐时东家将邻里叫全了,谢“相帮”。添几个新菜,加上剩下的“碗底头”热一热,几桌人围着吃,嘻嘻哈哈的,特别热闹。
我喜欢在乡下办喜事人家吃“碗底头”,“碗底头”菜因为再加工,比正席上匆匆烧就的菜更入味,特别是回锅后的红烧蹄髈,酥软、油滑、糯性,久久回味。
在县城第一次吃“碗底头”,我羞红了脸。
那年冬夜,我们加班晚了,领导请我们一帮人去饭店吃饭,结束时还剩下许多菜没吃完,一盆广西香芋肉片还满满的,飘逸香气。领导叫服务员拿个盒子过来,然后将香芋肉倒入盒内,递给我:“拿回去给你父母吃,剩着是浪费。 ”我唰一下红了脸。我说不要不要,心里想着,父母亲在乡下还没吃到过这菜呢。知道领导是真心好意,可我感觉有点可怜兮兮的样子,难为情。领导将盒子塞给了我,我不好再推辞。那天父母吃着我带回的“碗底头”,说饭店烧的菜好吃,还问我这是什么芋艿,这么大,我涌上说不出来的味道。
后来去饭店吃饭,打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看着他们吆五喝六一番后,起身将看得上眼的“碗底头”倒入袋子或盒子里,带回家。我开始时不习惯,心里嘀咕:他们怎么好意思拿啊?他们旁若无人地收拾“碗底头”,我一个旁观者却脸红了。后来见得多了,慢慢习惯了。再后来,若是我请客,席散后偶尔也收拾点“碗底头”回家,脸不再红。
我想明白了:脸红,是因为有自卑心和虚荣心在作崇;旁若无人,才是自信满满坦荡荡的表现。是啊,好端端的剩菜,为什么要丢弃呢?这不是打肿了脸充胖子嘛。
今年春节去饭店摆年酒,5大桌,吃剩下好多菜。妻子边招呼客人“再见”,边忙着收拾“碗底头”,我送走了客人也帮着收拾 “碗底头”,喊服务员再拿几个盒子过来。我们大大方方地把“碗底头”带回家。
全家人吃“碗底头”,吃得美滋滋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振记者申艳)一男子高速公路上因为感到疲劳,竟然把车子交给一个没有机动车驾驶证的人开。而车上搭载着5个...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