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奚振海通讯员刘雯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31岁的陈碧娟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今年6月,她从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毕业。9月,将赴厦门华侨大学,开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之路。
2008年,陈碧娟从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和丈夫陈潇从湖北老家一起来到深圳,分别从事广告文案与杂志编辑的工作。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没有浇灭他们埋藏心底多年的火苗,2013年,两人决定一起复习考研。
工作这么多年为什么再回到校园?“想改变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轨迹,圆自己多年读研读博的梦。”陈碧娟说。2013年12月,两人一同步入考场,陈潇顺利考取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陈碧娟则因为英语没有过线而落榜。接下来的一年,陈碧娟拖着身孕备考,终于在2015年春以同等学力通过广西师范学院的初试、复试,成为丈夫的“师妹”。没多久,家里迎来了一个新成员,喜悦充满了这个家庭。
离开年幼的孩子,夫妻二人在南宁开始了求学之路。
工作多年再返校园,夫妻俩均成为班上的大龄学生,曾经生活的酸甜苦辣和考研的艰辛让他们倍加珍惜如今的学习机会。研究生3年,夫妻俩将家庭搬到了校园,他们一同吃饭,一同学习,一同钻研。陈潇的学术基础较扎实,他常给妻子进行课外辅导。研一开始,陈潇就罗列了几十本专业书籍,陪着陈碧娟一本本地啃。遇到不理解的学术理论,陈潇就一遍遍地讲解。
丈夫在前方探路,妻子紧随其后,他们一刻也不放松学业。在陈潇的带动下,陈碧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研二时每周到广西大学旁听《法哲学原理》课程。研三上学期,她又转战中山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简易的居室,每日旁听专业课,一听就是半年。在中山大学旁听的日子,是陈碧娟复习考博最为艰辛的一段时间,回想起来她十分感慨:“刻苦的学习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更可喜的是,我慢慢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对陈碧娟来说,最难的是英语复习。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她制定了“题海战术”,在刷题中攻克难关。
2017年夏,陈潇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今年3月开始,陈碧娟走遍大江南北参加博士研究生考试,70多天里报考6个学校。6月,她收到了华侨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从2008年大学毕业到2018年考取博士,陈碧娟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自己的经历,多年勤奋终有回报。而这对博士夫妻,也鼓舞着广西师院的学生用奋斗书写幸福的故事。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刘琴实习生/余芳芳)近日,由自治区教育厅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