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归来
看上去比普通人平静得多她叫李敏,今年95岁。李敏老人双手捧着一双靰鞡鞋,来到央视《等着我》的节目现场,目光如炬地讲述作为3万东北抗联战士的一员,在林海雪原爬冰卧雪、割草为食的故事。胸前的勋章无声地诉说着她经历的不凡岁月,在现场李敏老人也潸然泪下地感慨,而今战友散落无寻、行将老矣。
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侵华战争,东北多方抵抗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一支作战部队浴血奋战,这支队伍被称为东北抗日联军。
今年95岁的李敏是当时队伍中年纪最小的战士。
1973年李敏开始宣传抗战14年的历史,穿着服装唱抗日歌曲,到农村占据地和工人讲,到城市里头给学校讲,到机关也讲……
抗战胜利至今,几番死里逃生的她内心深处最大的惦念就是战友们,你们身在何方?几十年来,李敏寻找幸存的战友始终没有结果。她心里愈发着急,最终节目组为老人找到了4位战友:李在德、周淑玲、孟宪德、张正恩。算上李敏,他们几个年龄加在一起近500岁。他们向我们徐徐打开7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战历史。
煮了一晚上的“年夜饭”
李敏
12岁时父亲在战斗中牺牲后,李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抗联女战士。身经百战的她至今难忘1938年的冬天。那时,一场大雪覆盖完达山脉,被服厂和医院突然被日伪军包围。指导员裴成春在阻击中身负重伤,让其他人先撤,自己在后面掩护。
山上积雪足以淹没膝盖,李敏走在前面艰难开道,然而一转身却看到身后的战友又被围击。那一天,牺牲的战士倒在茫茫雪地里,鲜血染出了一条殷红的路,只剩李敏孤身一人在林海雪原整整走了三天,喝雪水、吃老鼠肉,最终找到抗战队伍。
除了随时应对敌人的追击围攻,战士们还要在天寒地冻中与饥寒作斗争。至今珍藏在李敏家中橱窗里的一双硬邦邦的靰鞡鞋,就是战士们在雪地里日夜行军的见证,也曾是战友用生命守护的“年夜饭”。
李敏家中橱窗内至今摆放着穿过的靰鞡鞋。
1939年的大年三十,缴获敌人一批物资后,战士们找到了一个只剩下山墙的房屋。当时,司务长煮上雪水、放进桦树的嫩树皮,还有一双靰鞡鞋,算是为战士们准备的“年夜饭”。因为鞋子太硬,要煮一个晚上才能变软,终于煮好后,还没来得及分给大家,敌人就攻了上来。
本已撤出的司务长又返回拎起煮有“年夜饭”的铁桶,眼看跑到跟前时,一颗子弹打中了她的后背,白雪与鲜血融在了一起……
抗战胜利后,李敏一直在寻找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却一直未果。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她开始记录抗战历史,记录这支英勇杀敌的队伍,用她力所能及的力量,把这段真实的历史,告知更多爱好和平的人。
像母亲一样成为一名坚强的战士
李在德
从朝鲜来到中国,李在德15岁时就投身到抗日的斗争中,成为一名坚强的抗联战士。
年轻时的李在德。
1933年10月4日,是中秋节,而残暴的日军将这举家团圆的一天变成了李在德永远的悲痛。
“日本兵把他们关到一个破房子里十几天,天天给他们灌辣椒水,拿竹签扎手指头。”李在德说。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包括李在德的母亲在内的12人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回忆起母亲,老人热泪盈眶,不仅因为悲痛,更因为母亲的坚强。
很快,李在德也化悲痛为力量,坚定不移地跟随地方革命同志投入到血与火的抗战中。战争是残酷的,抗联女战士往往要经受更多的磨难。
李在德在抗战时期生下两儿一女,一个儿子葬身于密林深处,一个儿子失散,仅留下一个女儿。鲜有人知道,这么多年来,她是如何怀着这份记忆,度过峥嵘岁月的。
101岁的她出现在节目现场的大屏幕上时,呢喃着,“战友一直在我脑子里,可是这会儿大概剩的没几个了”。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目光中充满对战友和往事的追忆。
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
周淑玲
1931年,日寇入侵,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11岁的周淑玲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烧杀掠夺无恶不作。从那时起,幼小的她心里就种下保家卫国的种子,立志像爷爷、父亲以及叔叔那样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15岁那年,小淑玲就当起了抗联的地下交通员。
正式加入抗联之后,周淑玲接连得到父亲、三叔、五叔战死的消息。祖孙三代为了打日寇、斗敌伪,先后有7人牺牲。至亲的离世让她悲痛欲绝,同时也更坚定了她“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信念。
时至今日,周淑玲也常常想起那段异常艰苦的岁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抗联队伍经常夜里行军以躲避日伪军的残酷围剿。冬天气温降到零下40摄氏度,战士们宁愿在山上挖坑,也绝不生火。一宿一宿地赶路之余,他们只能吃野菜、树皮、草根来充饥,被围困的时候,一根萝卜就能坚持一个礼拜。
如今99岁的她,床头柜上放着的除了药品,还有一小袋糖,儿子说,可能那时候母亲太苦了,有时候会含一粒糖。她经常和孩子们说:“现在幸福的生活来得很不易,我们都是经过爬冰卧雪、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这些日子。”
百岁老人,曾是最早 “特种兵”
孟宪德
99岁的孟宪德,如今已华发丛生,却仍然透露出当年的意气风发。想当初,他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曾是共产党军队中少有的水陆空三栖特种兵,从通讯连学习打电报,到侦察敌军情况,没上过几天学的孟宪德对这些充满了热情,就算年近百岁,也经常买来地图自己研究。
孟宪德老人比划着持枪瞄准的动作。
回想起几十年前的军事训练,老人历历在目,“夏天在小河汊里搞武装泅渡,冬天练习滑雪,在没过膝盖的雪地里挖战壕。”他说,挖好战壕后就趴在里面打枪。“勉强搂了一枪,第二枪死活扣不动扳机,手指头冻僵了。” 除了地面战术,孟宪德还练高空跳伞。从没见过飞机的他,第一次坐就要硬着头皮往下跳,一旦在空中掌控不好方向,随时都会被风吹走。
头中的弹片成为永远的勋章
张正恩
节目组找到的第四位老人张正恩也没能来到现场,他躺在病床、身穿戎装、胸戴勋章,举起颤巍巍的右手郑重地敬了个军礼。然而,他一生永久的“勋章”却真正地刻印在他的头上。
在广西桂县的一次战役中,张正恩的右眼被弹片击中,部队要把他送到后方,他说:“我不能下战场,不能回家,我还能坚持。” 之后他在野战医院经过手术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右眼,一块弹片留在了他的头部,直到今天也没有取出来,成为他最“耀眼”的勋章。
张正恩获得的奖章。
革命青春永不散场
周晨 王梦菲
最年轻的抗联女战士李敏、和母亲一样投入抗战的李在德、先后失去七名亲人的周淑玲、苦练战术的孟宪德、重伤不下火线的张正恩……还有千千万万个和他们一样的人,在民族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有的倒下了,却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他们有的衰老了,却永远年轻!
东北抗联第1路军的部分战士。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了解过李敏老人及其东北抗联战友们的故事,我们心中总不免会升腾出一份敬意、一份温暖、一份感动。
英雄归来,强者如斯。他们从炮火走向和平,从青春走向老年,从苦难走向辉煌 。岁月吹白了他们的头发、沧桑了他们的灵魂,但是他们身上所传承的红色精神却永不褪色、烨烨闪光,他们的革命青春也永远不会散场!
是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视死如归、共赴国难;是他们,用满腔热血换来我们的和平生活!
铭记那段历史,是对英雄最好的尊重,也必将让我们更加团结。
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也要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但我们更要传承红色基因、张扬激昂青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东北抗战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一批又一批的先锋。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值得我们去铭记、去瞻仰……烈士陵园里立起了一块块小小的墓碑,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下安睡着多少生命,可能岁月沉淀了他们年轻的面容,但他们将这坚定的信仰与铮铮铁骨,隔着大江大河,传到了我们的脉搏上。他们,曾经,并依旧温暖着。
十四年抗战,对我们的民族而言不仅仅是灾难、是血泪、是苦痛的记忆、是难忘的国殇,它更让我们每个人的手都紧紧地拉在一起,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都紧紧地挨在一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肩并着肩一起向前!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如此磅礴的力量,我们定不会输!
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如今,改革开放已四十年,我们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登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顺利召开,博鳌亚洲论坛成功举办,我空军实现常态化绕岛巡航,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回应底气十足……这无不展示出我们的大国风采、大国气度和大国力量。
我们常常要想:“如果没有老一辈革命人克服艰难困苦,我们能有今天的繁荣吗?如果没有那些有信心、有信仰的人,没有那些受着苦受着累仍拼着命向前走的人,没有那些身在四海仍旧胸怀祖国的人,我们的民族还有这一片灿烂阳光下的土地吗?”
我们希望的是,在这个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发扬老一辈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一切、赴汤蹈火的精神,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更加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向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民族英雄们致敬!
转载请联系授权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军网”(ID:zgjw_81)、“央视一套”(ID:CCTY-channel1),央视《等着我》
(原标题《95岁抗联女兵寻战友,百岁老战士们揭开的抗战历史惊心动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骆万丽通讯员陈芊洁6月14日,自治区住建厅、财政厅、公安厅及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联合转发了住建部等四部门《关...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