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骆怡通讯员谢雪清
日前,在第八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上,贺州学院展位展出的山楂系列食品受到各界人士好评。
近年来,贺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团队,依托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及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等自治区级平台,开展广西山楂种质资源、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取得了成效。
山楂深加工产品受欢迎
贺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潘中田领衔山楂种植和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他说,以前,南山楂给人的印象是“涩、硬、个小、微苦”,多用于中药材。但山楂其实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农产品,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是广西的一种特色优势种植资源。
经贺州学院食品研发技术人员的攻关,果脯、果汁、果醋等产品的技术已趋成熟。潘中田说:“我们正在研发一种低温发酵的山楂酒,还有用山楂叶制成白茶、红茶、黑茶,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正在与相关企业进行对接,加快研究成果转化。”
据介绍,广西目前山楂种植面积约20万亩,在华南地区种植已突破30万亩,山楂深加工技术研发的不断突破,有利于产业的稳步发展和农民增收。
“山楂的深加工不能指望本地几个果脯加工厂,他们的需求量太少。”潘中田说,目前贺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研发团队正在致力于山楂加工标准的制定,希望尽早将标准统一,这样,农民种植山楂抗风险能力就能增强。
人才支撑科研平台建设
近年来,贺州学院在果蔬保鲜和深加工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除了山楂,马蹄、淮山、百香果、香芋等果蔬深加工技术也走在全区前列。该校“鲜食‘中田\’大山楂良种的选育与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应用”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已制定地方标准1项,推广种植30多万亩,成为贫困地区扶贫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马蹄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为地方食品企业增值超亿元。此外,还制定了贡柑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地方标准两项。
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根植在科研平台之上。贺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围绕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建设了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广西马蹄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等自治区级平台,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被评为广西重点学科。
贺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段振华教授说,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自2015年12月获批以来,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自治区级项目7项、横向项目7项,申请专利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
科研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建设期间,负责人段振华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特聘专家。团队建设了果蔬保鲜和加工领域专家库,目前入库专家112名。他们还派出30余人次分别到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江南大学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为小高地组建了强有力的学术科研团队。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科技成果研究出来,最终目的是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段振华说,贺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不断加强与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对接,服务地域不仅在贺州市,还扩展到桂林、玉林等地。
据介绍,为更好地服务地方企业,该学院组织师生走进桂林普兰德、梧州农校、贺州农科所、玉林桂龙翔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业务合作,并自筹资金对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取得成果之后与企业联合推广,使成果快速转化。目前,19项地方企业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得到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的立项支持。
另外,该学院先后承办了全国马蹄深加工与保鲜技术研讨会、全国首届莲藕及水生植物产业发展大会,受到区内外广泛关注。还组织专场培训、知识讲座、现场技术指导40多次,服务对象达1500余人。
“为地方培养人才,也是服务地方的一种方式。”段振华说,该院2015年开始与大连工业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去年,第一批5名研究生已经毕业,都留在广西就业。今年,第二届9名研究生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新闻推荐
马毓鑫的家人到他的墓前看望。马毓鑫的军装照。当年广西航空学校的徽章。(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本报记者陈静张苑...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