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石传拓。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古书如何装订,亲自上手试试。
南国早报记者刘豫/文邹财麟/图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9日上午,广西图书馆一楼大厅,临时搭建了几个“工作台”,放上了剪刀、镊子、线轴、浆糊……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古籍保护成果,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广西图书馆积极发挥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职能,举办专题展览、讲座及系列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让公众畅享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非遗知识多推广
本次展览以“古籍中的广西山水”为主题,介绍了广西的25处景致与相应诗词文章。选取的景致中,既有邕江、象鼻山这些自然景观,又有灵渠、天涯亭等人文景观;选取的诗词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也出现了略为生僻的“玉笋环星拱,青螺带雾披”……展览通过书影、诗文、摄影图片、景致介绍等多角度多方面展示,让诗和远方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当天上午,在广西图书馆多功能厅还举办了“‘非遗日\’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德明老师向读者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色及保护情况,重点介绍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的特征。
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感兴趣的读者前来参加,也让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雕版印刷新体验
展览现场,广西图书馆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今年的体验项目除了有古籍修复、线装书装订、碑石传拓等历年来颇受欢迎的项目,还新增加了雕版印刷项目。
蘸墨、上墨、上纸,刷版、揭纸……在工作人员一对一的悉心指导下,读者纷纷开始了自己的雕版印刷制作。“别看工作人员操作起来轻松,到了自己手上,还真得一万分小心。力道重了,字迹就花了,力道小了,还印不上字,真是一门技术活。”韦女士来到活动现场,饶有兴趣地加入体验,亲身感受到了其中的不易。
广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国的雕版印刷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雕版印刷技艺凝结了造纸、制墨、磨拓等几种传统工艺,是古代典籍主要的版本类型之一。此次,广西图书馆特意选取馆藏古籍《思明府志》卷之一“时令”中一叶为底版,该书字迹古朴秀美,内容反映了广西南宁地区的时令风俗,颇有意味。制版师傅是根据该书叶手工刻制出一块雕版,现场供读者亲身体验雕版印刷技术。
古籍保护意义大
南宁市民赖先生认为,这次体验活动很有意义,他本人在活动现场待了整整一个上午。如何选纸、补洞、刷浆糊,他都认认真真地向古籍修复师请教,再一丝不苟地上阵操作。原来,赖先生家中藏有几本老人传下来的古籍,一直被他视若珍宝。因为年代久远,这几本古籍也难免出现了破损,所以赖先生决定:“这次好好学一下,回去试着把那几本古籍补一补。”
广西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区捷介绍,雕版印刷术从隋唐时期就有了,是人类印刷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成为了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广西图书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这样的活动,把古籍、雕版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出去,让平常显得“高冷”的古籍走向大众,就是希望人们都能对雕版印刷、古籍这种文化载体和它们的发明、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有所接触,“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大家接受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
新闻推荐
相关链接近日,微信朋友圈里被一条《空腹吃荔枝10个孩子死亡!医生的呼吁为所有人敲响警钟!》的网文刷了屏,迅速获得10万+的阅...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