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 南宁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防城港市 钦州市 贵港市 玉林市 百色市 贺州市 河池市 来宾市 崇左市
地方网 > 广西 > 广西新闻 > 正文

在丁肇中先生身边工作的日子

来源:广西日报 2018-05-27 06:47   https://www.yybnet.net/

史海钩沉

郑志鹏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们在丁肇中先生领导的MarkJ探测器上学习、工作至今已有40年了。那一年多紧张而有意义的经历令人难忘,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深远。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生活,我记录下几件印象深刻的往事。

1975年,丁肇中先生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作报告,受到了热烈欢迎,听众挤满了讲堂。我也去听了,对其发现的新粒子感到十分好奇,被他准备在德国汉堡新建的大型探测器及其物理目标深深吸引。

1977年,丁肇中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不久再次访问中国,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在接见时,邓小平提出希望他为中国培养科学人才,并提出培养100人的要求。丁先生回答说:“可以培养,但第一批先送10人来我的实验室工作、学习吧。”

邓小平同意了丁先生的考虑,并对他的许诺表示感谢。于是国内有关部门按此做出安排,准备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挑选8人,从中国科技大学挑选2人,共10人到丁肇中实验室学习、工作。

在经过严格的考核后,我有幸成为这10人之一,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得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培养;紧张的是,听说丁肇中先生要求极为严格,担忧能否胜任。

因为是“文革”以后第一批出国学习,国家特别重视。出国前,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到高能物理所接见了我们第一批先行的6人。他一一询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情况后对我们说:“你们是‘文革\’后第一批派出国外的访问学者,要带好头,做出榜样。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学成回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服务。”

1978年元旦刚过,我们头一批6人:唐孝威、郑志鹏、马基茂、郁忠强、童国梁和张长春,便乘飞机从北京飞往巴黎,再换乘火车到波恩。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住了一天,受到了张大使的接见。第二天乘火车抵达汉堡,丁肇中先生已在火车站接我们,热情地和每一位握手,表示欢迎。接着带我们来到了他所工作的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安排好我们的住宿后,他对我们说:“明天上午9时,在会议室见面。”

第二天开的是全组大会,小组人不多,约30人左右,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主,有美国人、德国人等组成的国际合作小组。丁先生首先对我们新来的6人表示欢迎,把我们介绍给大家。然后报告了我们即将建造的MarkJ探测器的结构,建造时间表以及近期的工作安排和分工。他讲话后进行了讨论。会上大家都讲英语,我和大多数中国去的同事能听懂一些,但总觉得讲得太快,尚不能准确理解确切的意思。

到研究中心的第二天,紧张的工作就开始了。为了赶在PETRA加速器出来前造好MarkJ探测器,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因此不得不日以继夜地工作。丁先生带头,大家每天从早上9时一直干到次日零时,除了睡觉、吃饭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因为当时年轻,想多学些东西,早日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也就很快适应下来了。

我们6人分到了不同的小组,我参加大面积闪烁计数器的制备以及数千个光电倍增管性能的测试。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工作,没有经验,但又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后再干,只好边干边学,不懂就问同一个课题组的两个美国人和一个德国人。他们都很热情,有问必答。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很快就熟悉了环境,投入紧张的工作。

当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的许咨宗、杨保忠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朱永生、吴坚武也来了,10人都到齐了。

丁先生分配给我们10人的工作,几乎涵盖了MarkJ探测器的主要方面,包括几个主要的子探测器以及电子学触发系统、在线数据获取和离线分析系统。其实,这是丁先生有意全面培养我们,让我们积累经验,以便回国后能胜任大型探测器的建造。

为了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丁先生请了几位研究中心的理论家给我们讲粒子物理进展。为了提高我们的英语听说能力,请了他的秘书和他的两个女儿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上英语课。

在MarkJ组,每周开一次例会,由丁先生主持,内容是检查工作进展,讨论遇到的问题,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会议一般在下午临下班前的一个小时召开,时间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效率很高。随着我们听力的提高,我们逐渐地融入了组会,耳朵顺了,也敢在会上发言了,可以自如汇报工作进展并参加讨论,并从组会中了解到整个探测器的概貌,还可学到丁先生严谨的作风和果断的能力。

一次丁先生请我们吃饭,逐一询问每个人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们都一一作答。他统计后发现我们10人中有5人是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即朱永生、许咨宗、杨保忠、吴坚武和我,于是对中国科技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我们询问大学的详细情况。

我们向他介绍说中国科技大学是1958年成立的,首任校长是郭沫若。该校是由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办的,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及下属研究所的资源优势,形成科学院办校,研究所与相应院系紧密结合,高年级学生在研究所做论文的特色。办校目的旨在培养高端科学技术人才,教师中有吴有训、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我们5位都是从科大原子核物理及工程系(后改为近代物理系)毕业,在校时系主任是赵忠尧,教师有张文裕、关肇直、梅镇岳、彭桓武、朱洪元、李整武等知名学者。丁先生说,赵忠尧是正电子湮灭现象的发现者,对正电子发现有重要贡献。张文裕在高能实验物理方面成果卓著,他们二人都令他十分尊重。以后他多次向我们打听在大学里都学了哪些课程。当我告诉他,我们学过原子核物理课,是梅镇岳教的。正好当时我手头上有一本梅先生编的原子核物理教科书,就拿给他看。他仔细翻阅后说,内容很新、很全,相当于美国研究生的教材。

丁先生于1982年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不久后我们见面时,他对我说起他访问科大后的感想。他对学校环境、校风及办学理念还有少年班都赞不绝口,并称科大是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以后又在1984年、1992年重访科大,并从优秀本科生中挑选研究生,对科大、科大学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978年10月,已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访问西德,到汉堡看望我们10人,与我们谈话并共进早餐。当他知道我们工作比较辛苦,丁先生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时说:“科学研究要取得成果必须付出。要求严格好,严师出高徒。”他再次勉励我们要刻苦学习和工作,我们都牢记于心。

丁先生对赵忠尧先生是非常尊重的。1979年研究中心所长朔佩尔邀请赵忠尧先生参加庆典活动期间,丁先生热情安排赵先生访问他的实验室,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欢迎仪式。丁先生向大家介绍了赵先生的科学活动简历,重点讲了他发现正电子过程所作的贡献。丁先生总结说,没有赵忠尧及前辈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现在从事的正负电子物理。在赵先生访问期间,丁先生抽空相陪,并让我照顾年已77岁高龄的赵先生的饮食、起居,充分体现了他对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尊敬和爱戴。

在工作中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至今难忘。一天,丁先生布置给我一个任务,让我按他给出的线路图制备出供量能器使用的光电倍增管的分压器。在进行了认真调研和计算之后,我发现该线路设计不尽合理,可能会对能量线性范围有影响。在经过小型模拟实验并考虑再三后,我如实向丁先生说出了我的不同想法。他说:“你可按你的想法重新设计一个新的分压器,然后再带上原先设计的分压器到实验中去比较。”

我很快完成了任务。丁先生就拿着这两个分压器以及光电倍增管,和我一起来到实验室大厅测试。测试从晚上10时开始,到凌晨结果才出来。数据显示出我设计的那个分压器具有更大的线性范围。他看到实验结果后非常高兴,对我说:“量能器所需的几百个光电倍增管分压器都按你设计的做。”他又说:“天亮了,今天是星期日,一会我带你和中国同事去逛著名的汉堡鱼市场。”那天他兴致很高,从鱼市上买了许多刚打捞上来的鱼送给大家。我们拿回去烹饪,连着几天都品尝这些味道鲜美的海鱼。

还有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情。一次在实验之后的闲谈中,丁先生谈到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黄克孙教授。我说黄克孙是我的表兄,但他从小随父亲到菲律宾后又到美国,因而一直没见过面。他听后很惊讶地说:“知道你们都是广西人,但不知你们还是亲戚。”他问我:“你想见黄克孙吗?”我说当然。不久,丁先生请黄克孙到研究中心考核他的几位学生,我因此见到向往已久的表兄。见面时彼此都十分兴奋。丁先生设宴招待黄克孙,让我作陪。在那里我第一次从黄克孙谈话中听到他的传奇经历,还听到他说起他于1973年访问广西,访问我父亲的经过(事先我已听父亲谈过此事)。他还问到我的情况,我都一一告之。黄克孙临走前还对我说:“丁先生对你们这一批10人都很满意,认为你们基础好,很刻苦,能够独立完成他所交予的任务。”他勉励我在这里好好学习和工作,他说丁先生工作抓得紧是他一贯作风。我说,在这里虽然辛苦一点,但的确能学到东西。

1979年,经丁肇中推荐,应张文裕所长邀请,黄克孙访问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我们再次见面、畅谈,并聆听了他讲授的粒子物理引论课程,受益匪浅。从几次谈话中,我知道黄克孙不但在物理领域卓有成就,而且爱好写诗,曾翻译过世界经典诗集《鲁拜集》,因此对他十分钦佩。访问期间,丁肇中和黄克孙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2002年,我和黄克孙又一次在北京见面,相谈甚欢。2016年,当我听闻黄克孙去世的消息后,不胜唏嘘,不禁想起1978年丁先生安排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感慨良多。

一年多的时间,一个性能良好的庞然大物——MarkJ探测器矗立在谱仪大厅里,这是MarkJ小组全体同事汗水的结晶,其中也有我们中国同事的贡献。我们都很好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丁先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和赞赏。

我们回国前,朔佩尔所长和丁先生考虑到中国学者一年多时间里工作劳顿,便安排我们到德国几个著名城市进行为时10天的访问、游览。我们从汉堡往南,途经汉诺威、科隆、波恩、美因兹、曼海姆、海德堡和慕尼黑等城市,参观了著名的波恩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洪堡基金会及几个著名的企业,游览了科隆大教堂及白天鹅城堡。第一次领略到了德国先进的科学、繁荣的经济、悠久的文化及美丽的山河,对德国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不久,就在这台MarkJ探测器上取得了胶子喷注发现的出色成果。大家辛苦了一年多,在实践中学习到了许多高能探测器的前沿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从丁肇中先生身上学习到了对待科学执着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对以后回国参加北京谱仪的建造大有裨益。

后记

经邓小平同志批准,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工程启动了。我参加了北京谱仪的工作。最初负责飞行时间计数器的制备,得益于在MarkJ上获得的经验,我的工作得心应手。我后期负责北京谱仪的工作,需要了解各子探测器的性能以及电子学、数据获取和物理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也从MarkJ那里的全面训练中受益。在北京谱仪工作的好几位骨干,都是第一批到丁先生那里工作过的,我们都为北京谱仪的建造作出了贡献。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前后,丁先生数次访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我们得以见面。他对北京谱仪的建设非常关心,亲临谱仪工程现场进行指导,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对谱仪建设十分重要。北京谱仪运行不久,就取得了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的成果。

2014年,在J/ψ粒子发现40周年之际,丁先生应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之邀,访问了中科院,并分别在中科院和中科院大学做了精彩报告。在中科院的报告中回顾了J/ψ粒子的发现过程及深远影响,还回顾了第一批中国学者到他实验室访问的情景,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见到30多年前的老照片,看到年轻时的我们,回忆起逝去的岁月,大家都很激动。

在报告中丁先生还介绍了他领导的AMS空间探测器取得的成就。我们十分钦佩他对科学的执着精神,在接近80岁高龄时还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作完报告后,他邀请第一批在他那里工作的几位同事与他合影留念。

我还聆听了丁先生在中科院大学做的报告。报告结束后,大学校领导会见了他。我和在中科院大学工作的儿子郑阳恒也参加了会见。当校领导介绍郑阳恒也从事于高能物理研究时,丁先生非常高兴,并邀请我们父子与他合影留念。

回顾我的人生轨迹,在MarkJ学习、工作的这段时间是我重要的一段经历,40年过去了,至今难忘,写下来作为历史留存。

(本文作者郑志鹏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广西大学原校长)

新闻推荐

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试演

《我家住在铜鼓岭》受欢迎本报讯(记者李宗文文/图)昨晚,广西戏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原名《幸福花...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在丁肇中先生身边工作的日子)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