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车提起石辊轴,装车运往战时农都博物馆。
今报记者王剑 文/图
6月11日,柳州市正在筹办中的中国战时农都博物馆,征集到了两件“重量级”的农业文物——近百年前民间用于制糖的一对石榨具构件。民国时期,“柳糖”曾是盛誉远播的名优土产,每当收蔗季节,家家榨响、户户糖香,蔗糖产量一度高居全省(当时称广西省)之首。直到解放前,本地制糖作坊仍然使用石质榨具生产蔗糖。
厚实“磨盘”
当年曾被用于榨蔗
这对由柳北区白露街道办事处小村村民无偿捐赠的石榨具构件,为花岗岩材质,乍看就像两个特别厚实的“磨盘”,每个都有四五百公斤重。村民们告诉记者,那是两个石辊轴,当年采用土法制糖,“一公一母”的石辊轴就是畜力“榨车”的核心部件。雌雄辊轴相互咬合,转动起来就能把“喂”入其中的甘蔗榨成汁。
今年85岁的村民覃登明说,小村这台畜力“榨车”,当年是村里几户人家集体购买的,当年村民们用“榨车”制糖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据覃介绍,除石质辊轴外,“榨车”上还有木质的轴盘、榨门、犁担、“羊角”杠杆等部件,可惜均已朽坏无存。
悉心看管
村民主动联系捐出
解放后,国营糖厂取代私家糖坊,石辊轴被弃置在了村旁荒坡上的糖坊旧址处。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黄水保的村民才找来手扶拖拉机,将这两件农业文物运回村中,使之得以留存至今。30多年来,这对石辊轴一直置于露天处,村民担心日晒雨淋,会对文物造成破坏。近期,他们获悉市农科所正在筹备开办中国战时农都博物馆,于是主动联系对方,表达了捐赠意向。
11日上午,捐赠仪式在小村村委办公楼内举行,农科所向村民代表颁发了证书、锦旗,随后找来铲车,将石辊轴运回博物馆内妥善保管。装车过程中,一村民以为有人要将文物卖掉,曾出面制止,在确认石辊轴为无偿捐赠后才转怒为喜。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出现这段小插曲,说明村民们具有很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如果不是他们多年来的悉心看管,这对珍贵的农业文物或许早已不知去向。
精英齐聚
沙塘曾是战时“农都”
记者了解到,坐落于柳州市沙塘镇市农科所院内的中国战时农都博物馆(筹),是一座创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西合璧建筑,其貌外表美观大方,结构高低得体,是广西为数不多的经典苏俄式近代建筑。2003年,该建筑被认定为广西农事试验场旧址,入列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09年升格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沙塘成为战时后方规模最大、成绩卓著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机构所在地,一时间,国内农业科技精英齐聚沙塘,“农都”美誉不胫而走。时至今日,“农都”沙塘走出“三位部长、四位名人、五位院士”的佳话仍在传扬。
喜添“重器”
农博有望成城市名片
柳州市政协文史顾问沈培光,也是中国战时农都博物馆的主要筹备人员。他表示,如今白露街道办的小村一带,当年也是广西农事试验场的一部分。当地最早采用全木质榨具生产蔗糖,民国初期开始改为木石榨具,后来被誉为“沙塘农都的奠基人”的桂系将领伍廷飏,又在那里推广更为先进的榨糖机器。作为当年土法制糖的实物史证,此次征集到的“榨车”石辊轴,堪称“重量级”农业文物。
沈培光还说,中国战时农都博物馆建立后,将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利于展示柳州在广西乃至中国近代农业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地位,丰富、提升该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博物馆还有利于开展公众农业科普教育,提升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综合教育素质,为柳州实现“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添加亮丽的名片。
目前,中国战时农都博物馆的各项筹备工作均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再过一两个月,该馆就将完成布展并向公众开放。
新闻推荐
今报柳州讯(记者谢永辉)近日,“我爱足球”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广西总决赛已结束,柳州市派人参与其中五个项目的角逐,最终以绝对优势斩获了两项冠军。...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