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记者站 刘琴 许伟琳
“咯咯咯,咯咯咯……”月日一早,天尚未亮,岳池县白庙镇瞿家店村笼罩在冬日的薄雾中。一位老人端着满满一大盆谷粒站在鸡舍旁,一边唤着,一边挥洒谷粒。随着老人的手势,鸡群争先恐后地抢着食物,老人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老廖,记者听说你是不等不靠脱贫致富的典型,今天专门来采访你。”
“谢书记,你们好早,请坐,我把这桶猪食喂了就来。”谈话间,老人麻利地提着妻子刚刚煮好的猪食来到猪舍……
这位忙碌的老人是瞿家店村的贫困村民廖中林。因为他经常帮助村民,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廖。每天早上,老廖夫妻俩都要围着他们养的家禽家畜忙上好一阵子。
眼前的廖中林满头银发,可是精神状态非常好,忙碌之后,脸上呈现出健康的红润。这样一个开朗、勤劳的老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贫困的呢?
“我老伴患流动性风湿病多年了,不能走远路,也没办法干重活,只能做点像做饭、洗衣服这样的轻巧活。”廖中林告诉记者,因为要照顾妻子,他不能外出务工,只能靠种地来维持生活,家庭收入大部分都花在妻子治病吃药上,这才导致了家庭贫困。
“我虽然是贫困户,但不能全靠国家,我要自力更生,自主脱贫。”为尽快摆脱贫困,廖中林开始发展家庭养殖业。借助村上的帮扶政策,他养起了鸡鸭。“气候好时,我会养得多一点,有多只。”廖中林算了算,光是养鸡鸭,一年下来,大概能收入1万元。
空闲之后,勤劳的廖中林又把目光转向了田地。除了把自家田地打理好外,他还把其他村民留下的撂荒地利用起来,种上了水稻、玉米、大葱等作物。此外,他还养了猪、牛等家畜。
“我今年卖了两头牛收入元,种了5亩多地收入元,养鸡鸭收入1万元,再加上我在外面打零工挣的元,今年我们家收入了3万元。”老廖核算着家里的收入,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我今年脱贫肯定没问题,以后我还要学习更多的种植养殖技术,让日子越过越好。”谈起以后的发展规划,老廖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突然,一阵手机铃声打断了老廖说话,他接了电话后说了一句:“可以,没得问题,一定准时到。”
挂断电话后,老廖对记者说,他明天一早要去邻村给人砍竹子。原来,由于老廖为人诚恳、踏实肯干,附近的村民需要人手帮忙时,都会叫上他。一来二去,找他的人越来越多,老廖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新闻推荐
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快推进——2月的广安,乍暖还寒。广安工业园区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铆足干劲生产;工地塔吊林立,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快马加鞭的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