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新闻 华蓥新闻 邻水新闻 武胜新闻 岳池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岳池新闻 > 正文

如何让农民吃上放心水?

来源:四川日报 2014-08-19 12:27   https://www.yybnet.net/

编者按

水,生命之源。近年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尤其是如何让农村居民吃上放心水?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按照规划,四川省“十二五”期间将投资115.3亿元,解决2150.2万农村人口和260.48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省农水局提供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四川省已投入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84.89亿元,解决了1533万农村居民和173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分别占规划任务的71%和66%,其中44个饮水安全工程已提前完工。

在探索中前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可谓千头万绪。这些饮水安全工程是如何建成的,高水价是如何调节的,管网又是如何管护的……近日,记者访村落听民声,采访了岳池县、仁寿县和资阳市雁江区三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里的一些人和事,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给其他地区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以有用的启发。

怎么供水

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位于沱江的冲积扇,土层厚、水位低,是个取水“绝地”,传统的打井方式“要么不出水,要么井很容易垮塌”——

探秘取水“绝地”如何供水?

□本报记者 王成栋

“以前就是在这取水。”8月12日,查玉春站在沱江边,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就是有些浑浊的江水。查玉春是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支书,她嫁到晏家坝的36年,就吃了30年的“脏水”。

而如今,在村部院里矗立起了水房,清水池和供水管道,一头连接着两公里外的水井,另外一头则连接着家家户户。

取水成本高远水不解近渴

晏家坝一共有7个组,只在江边有3口水井,水也比较浑浊。

雁江区水务局局长陈华明说,从地质条件上看,晏家坝是个取水的“绝地”——这里是沱江的冲积扇,土层厚、水位低,此外,冲积平原特有的疏松土质下,传统的打井方式“要么不出水,要么井很容易垮塌”。因此,如果在当地打井,因技术要求比较高,成本也上去了,在2008年打上一口水井就要花4万元以上,而其他地方成本不到1万元。

距离晏家坝村部两公里外有一座富家山,山脚下恰好是典型的背斜构造,适宜打井,但造价比在冲积扇上打井成本还要高上十多倍!查玉春说,村民们议论过在山脚打井的事,但是一提到经费,就没了下文。

因此,晏家坝村有4个组的饮用水需要完全依靠穿境而过的沱江。由于是地表水,所以水质时好时坏,尤其是在冬季枯水期,江水上漂荡着一层“膜”,“要么是油,要么就是杂物。”这样的水,煮开以后往往有股怪味,“说不上来的味道,有点腥、有点臭。”

没有净化设备的村民,只能将水澄清后直接饮用,村民池合理回忆,当时取回来的水“只要看不到泥沙,就可以煮起用”。查玉春记得,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村民们肠胃消化道疾病很多,“村卫生院的医生都经常反映,诺氟沙星(治疗痢疾的药)不够用。”

“量身定做”小系统也“五脏俱全”

8月12日的傍晚,池合理正在自来水龙头下洗菜,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快6年没去江边挑水吃了。”

改变开始于2007年,雁江区被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规划范围,保和镇则被列入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攻克的重点。“像这样的村社,只能因地制宜去解决。”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存在着大量的高山村社等饮水困难地区。而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纳入大集中供水,也不宜建设永久性供水设备,只能采取小区域、小集中的方式,即修建取水点和净化设备,一个村社一个村社地解决饮水问题。“所有的设计,都是为晏家坝量身定做的,瞄准的就是这个村子。”陈华明说,按照规划,晏家坝村的取水主管道长2500米,清水池100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超过5000立方米。

“看着规划数据不大,那是因为只是给晏家坝供水。”雁江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晏家坝的供水管网独立于全区集中供水管网之外,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供水系统。他介绍,以目前情况看,规划的管网和供水能力在6年之后仍未达到饱和状态,“只是规划负荷的90%左右。”

“别看这个供水系统小,那可是‘五脏俱全\’,自来水厂有的它全有。”陈华明指着堆放的一根拇指粗的“电线”说,那是一根连接清水池和水井抽水机的智能用线,“如果水池储水量低于设计容量的一半,控制系统就会发出指令,让抽水机运转。”

怎么用水

仁寿县是四川省为数不多的丘区百万人口大县,高山村落的村民饮水是一大难题,但如今,仁寿县松峰乡劳模村的村民却说——

“咱村里的自来水比县城还便宜”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提起仁寿的农村供水之路,不得不说的是2010年的那场洪灾。洪灾使得整个仁寿县城的供水系统全部瘫痪,也倒逼该县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上了日程。

近日,记者来到了仁寿县,爬上那些坡坡坎坎上的高山村落,却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家住仁寿县松峰乡劳模村一组的村民赵文武说,“咱村里的自来水比县城还便宜!”

一个高山村落,用上水已经不易,又是如何实现用上便宜水的呢?

招数一:

根据成本给出末端用水指导价

8月13日中午,赵文武从家里接出自来水,准备喂山羊。而这水是65公里外的县城送来的。

从2010年的那场洪灾之后,当地已累计投资6.7亿元用于城乡居民饮水。今年底全县60个乡镇将有53个乡镇实现集中供水,并对所属的乡村实现全域覆盖。

让农户用上自来水,是件好事,但是高水价问题该如何解决?

赵文武坦陈:“刚开始确实挺担心的,要给钱,哪个晓得要好贵?”劳模村是一个高山村社,在接入自来水之前,当地处于“靠天吃水”的状态,尽管没有保障但却不用花钱。

一个从乡上传来的消息却让大家吃了定心丸,“乡上来人说,水价最高不超过2.8元/吨,一户一个月六七吨水,算下来也就十多二十块。”

水价是如何定的?

仁寿县财政局投资股股长林刚说,“水价可不是随随便便定下的。我们和物价、水务部门一起对自来水的取水成本、制水成本和管网损耗等进行了调查、统计,算出自来水的成本,然后根据成本给出末端用水指导价格,就是划出一个最高限。”

不只是限制终端水价,仁寿县还对自来水出厂价作出具体限制。

“现在是1.3元/立方米。”仁寿县水务局高级工程师吕菊英说,自来水由县城四家自来水厂统一配送。不过,不少乡镇一级的供水站由社会资本在运营,“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盈利空间,但农村用水绝对不能有暴利。”

招数二:

抓源头 政府的钱补在刀刃上

尽管根据成本测算出了末端用水指导价,但对于仁寿这样的丘区县而言,还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山高、路远、坡陡。”吕菊英总结了这样三个词。

以松峰乡为例,该乡镇的海拔在600米左右,从水厂输送到乡上,需要经过两次加压。加一次压每立方米输送成本就要增加0.5元,而经过两次加压后,成本已经达到近1.8元/立方米。“如果要三次加压,那就更凶了,加上各种损耗,成本要3.5元左右(每立方米)了。”吕菊英说。

这就意味着水一出厂就亏本,水厂又该如何维持下去?

“农村用水,尤其是高山村落的用水说到底还是民生问题,政府的钱就应该补在这样的刀刃上。”林刚说,近年来,该县已将解决高山村落农民用水问题纳入了政府的民生工程,去年县财政已经拿出80万元用于供水补贴。

钱的问题解决了,但如何用好这笔钱更值得考究。

林刚介绍,一开始,财政部门曾经打算对农户进行用水补贴,“但这个存在着障碍,首先,各个地区条件不一致,补贴标准是没法统一的;其次,工作量太大,操作起来很不现实。”

经过无数次的调研之后,一个把控“源头”的方案出炉,直接补给水厂,具体补贴额度为,取水成本+制水成本+管网折旧+配送成本(主要是加压的投入)-自来水出厂价=补贴额度。

“操作简单、易于量化、科学合理。”林刚介绍,随着部分高山村社和边远乡镇供水工程的推进,预计今年的补贴资金将会进一步扩大。

怎么管水

到户管网管护是农村供水的一大难题,但廖坝村自从有了“谭会长”——

每户村民用水损耗减少九成

□本报记者 王成栋

“在目前看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资金来源和水质都不是问题,难的是管网管护。”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在财政投资力度加大、水务部门质检能力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打通农村饮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浮出水面。“主要配送管网,水务部门和自来水生产企业可以管起来。但是下面的‘毛细血管\’如何保持畅通,这是关键。”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四川省正在试点专合组织等社会力量进入农村饮水管网的管护。

那么,实际效果如何?

苦恼:水厂建了管子修了老百姓没得吃了

“在哪哦?好大的口子?管子啥型号?”8月14日上午,谭世毫一边整理着工具箱,一边接听村民的电话。

3年前,他还只是村里小卖部的店主,如今,他又多了个身份——岳池县廖坝村用水协会会长。

提起用水协会的由来,村支书周刚有点哭笑不得。

2009年年底,廖坝村接入自来水,终于不用再吃井水和河水。

但是村民们很快发现,这些“一拧即来”的自来水虽然很方便,但也带来了以前从没有过的麻烦——“水管,不是这家烂了,就是那家漏了……”周刚回忆,一开始村民们反映情况时,镇水务站和自来水厂很快就能赶到维修。但是,随着岳池县农村饮水工程的推进,自来水厂和水务站的工作人员也变得不那么及时了。“电话过去了,半个小时后能来算是好事,平常一等就是两个小时甚至更久,水淌得到处都是。”周刚说,那时候,村民每户每月要负担自来水损耗费8元左右,户均浪费水两吨以上。

于是,村民们丢下不出水的水龙头,又拿起扁担和绳子,到井里、河里取水。对于这种现象,当地村民的评价是“好心办了坏事”,他们还编了一句顺口溜:水厂建了,管子修了,老百姓没得吃了。

实际上,廖坝村距离镇上只有不到5公里,距离供水的三元桥自来水厂不过25公里,平常状态下骑摩托车也就20多分钟路程。

那为何技术人员迟迟不来?

“太忙了。”三元桥自来水厂厂长刘安平说,水厂负责附近四个乡镇的自来水配送,光主输送管道就有30多公里长、支线管道将近70公里。而水厂只有5名工作人员,每个乡镇的水务站也只有一名职工。“在没有‘谭会长\’之前,厂里工人的上班状态就是骑着摩托奔走,不停地从一个维修点赶往另一个维修点。

解决:组建用水协会 把“毛细血管”管起来

廖坝村不是个案。

岳池县水务局副局长苟斌说,岳池全县乡村有自来水输送管道1100多公里,支线管道超过800公里,“靠水务部门和自来水生产企业来维护,不现实。”

2011年年底,岳池县水务局和自来水厂决定:放权,把维护技术要求较低的支线管道交给村民们维护;主管道暂时由水厂管理。

2012年春节,趁着都在家的功夫,村民代表们聚在一起选举——“可不是选啥子村主任,是选用水协会会长。”

经过近一天的角逐,在城里做过水电工的谭世毫脱颖而出。不过,新官上任的谭世毫很快就发现,这个会长不好当,因为他每天都在面对着这样的问题——维修经费从哪来?“骑着摩托给别个修水管,油费、零部件都是自己贴。”

眼看这次尝试就要失败,转机出现了。

刘安平说,“转机”就是自来水厂让出一部分利益,将出厂价调低,但维持终端售价,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差价,而这个差额就是谭世毫一笔可观的维修经费,“现在自来水出厂价是2元/吨、村民用水价是3.5元/吨。”谭世毫介绍,廖坝村每月用水量在2000吨左右,这样他就能拿到3000元经费。

自从有了“谭会长”,廖坝村的用水故障总能得到很快修复,村民们又丢下了扁担和井绳。“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过来。”村民张天富说,今年他保修了两次水管漏水,“谭会长”半个小时内就解决了问题。

而修建总水表也带来了意外之喜。此前,自来水厂将自来配送过程中损耗的水量平摊到村民头上,而如今,村民们发现,他们所支付的税费上“损耗费”这一项已经不见了踪迹。

谭世毫说,每个月他都会抄一遍水表,把村民用水量和村里总水表显示的数据进行核实,“总水表多出来的那部分,就从这3000元里面扣掉。”

谭世毫拿出了村里修通自来水以来的用水统计:2009年全村通水230户,用水量20000吨,而如今,全村通水户已达451家,总用水量不过24000吨,“有了‘谭会长\’后,村里每个月自来水损耗只是原来的五分之一不到,以前一个月有五六百吨,现在一个月才100多吨。”周刚说,测算下来,每户村民承担的用水损耗已经降到了0.8元,比此前减少了9成。

新闻推荐

广安近7.5万户居民全部恢复供电

本报讯(记者刘川王诗侠)4月9日,记者从国网广安供电公司获悉,继广安因狂风受灾的10千伏主干线路和变电台区全面恢复供电后,9日,少量农村用电客户的入户线路的恢复性缺陷处理和检修已完成,至此,因狂风停电...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如何让农民吃上放心水?)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