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吕伟平
流转土地所在地:
岳池县石垭镇云峰村
流转土地面积:
8500亩
种植作物:
水稻、蔬菜和其他农副产品
预计年收入:
9500万元以上
□王成栋 本报记者 许静
8月18日,记者来到岳池县石垭镇云峰村,采访川内最大的种粮大户——吕伟平。
8500亩流转土地一望无边;烘干塔高高耸立,一天可烘干300多吨稻谷;原来需要摊晒四五天的水稻,如今只需要13个小时便可精准地将水分控制在15%左右的最佳存储状态;各种农业机械在田里穿梭往来,俨然像北方的大平原。
养老钱投进种粮田
吕伟平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住过猫耳洞。尽管已经54岁,但依然声如钟,行如风。
他开着一辆丰田越野车在田坎上转悠,“车子买了一年多跑了两万多公里,基本上都是转田坎转出来的,8500多亩地转一圈20多公里,差不多转了1000圈了!”
1981年,22岁的吕伟平当兵回来后,做了一些小生意,直到1992年才开始干农业,一干就是10多年。
去年11月,岳池县将投入数亿元完善了基础设施的8500多亩耕地拿出来整体竞标,面向社会征集种粮大户,同时还开出了“租五补三”的优惠条件,即中标者的流转时间是5年,政府按照每亩土地600元/年的流转费用,给中标者3年的财政补贴。
吕伟平找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当地一家大米加工厂的老板彭九华,“我们有销售网点,如果再有自己的大米基地,不仅产品质量可以保证,还能把没人种的地捡起来。”两人一拍即合,参加了竞聘演讲,最终胜出。
去年12月,岳池县淦香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淦香\’的‘淦\’,是按‘五行\’取的,希望合作社能‘水生土、土生金\’;‘香\’的上面是禾苗,下面是日,希望合作社能风调雨顺,禾苗茁壮成长;最后一层意思是,‘淦\’与‘干\’谐音,我们都是干事的人,脚踏实地的‘干\’,一定会成就稻谷的‘香\’。”合作社办公室主任乔云亮作出了如此解释。
吕伟平用自家的房子和铺面做抵押,向银行贷了500多万元,成为淦香合作社的最大股东。这一年,吕伟平53岁。
“这个年龄了,投资这么多,不怕失败吗?”
“说不怕是不可能的,我把养老的钱都投进去了。但种粮食和做其他生意不一样,不能只为了赚钱。”吕伟平说,每当他在田边转悠的时候,一种成就感就会从心里腾起来,“这种感觉不是有钱就能带来的。”
晚上8点过,合作社30多个技术人员收完稻谷陆续回来了。秋收季,合作社统一管饭。
“开门红”后为钱发愁
合作社迎来了第一个秋收季,“预计收入9595.5万元,由水稻、蔬菜、农副产品、农机服务和各种补贴组成。”乔云亮说,“算是开门红,但也是最难熬的关口。”乔云亮列举出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6月30日,合作社已投资2652万元,包括新购置的大米加工设备1036万元、烘干设备683万元、购农机288万元等;需要支付的资金还有近亿元,包括稻谷收割费110万元、烘干成本费85万元、支付给农户的流转费663万元、大米加工厂搬迁、生产线配套实施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
“不是政府有‘租五补三\’的政策吗?”
“这个政策是按第一年补助25%,第二三四年各补助15%,第五年补助30%落实,但第一年的补助款要次年才能兑现。”乔云亮说,目前有663万元是“等米下锅”——10月20日之前合作社就要支付给农户流转资金。“不能贷款吗?”“政策规定,合作社必须成立两年以后才能贷款,但我们是去年才成立的。”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农业局一名负责人私下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胡佐斌本报记者朱雪黎1月26日,岳池县文物管理研究所所长陈涛带领一组人为该县赛龙镇境内的标帜山寨立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双枪老太婆\’曾在这里驻扎1年半。”陈涛透露。小说《红岩》...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